张居正为什么会被抄家?

太宗悦史 2023-09-13 15:08:16

提起张居正,大部分人的态度都是惋惜,毕竟这位先生为明朝付出了他一生的心血,结果到头来呢?却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但其实他的这个下场,早在他还主持朝政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第一清官海瑞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万历十一年,整个荆州府都沉浸在不可思议的范围当中,因为前任首辅张居正的家即将被抄,而他们得知这一则消息的渠道并不是来自于地方官,而是来自于朝廷。

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一则消息的确是来自于朝廷的呢?因为张府的大门已经被封上,倘若消息不是来自于朝廷,谁有胆子将张府的大门封上。

而当时张府的数十口人可都在张府当中,他们为什么不出来呢?因为命令下达的太突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机会反应,而这正是朝廷高层想要的。

负责主持这一次抄家任务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橓。

这两位在当年都是张居正的反对者,又岂能放过这一次报复张居正的机会。

而当他们打开张府大门的时候,迎面而来的不是张府的各位,而是一阵阵的腐臭味,为什么会有腐臭味呢?

因为当时的张府已经丧失了食物来源,而张诚、丘橓都是从京城赶过来的,单单只是这个路程,至少都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张府拿什么供应数十口人的吃喝。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抄家单单只是饿死的人就高达将近二十位,而这仅仅只是惨剧的开端。

当时张府里面有着不少的女眷,而张诚、丘橓打着避免财产外逃的名义对女眷进行搜身。

他们的这个搜身可不仅仅只是搜身,而是故意将手伸到不应该伸到的位置,这在封建社会对于张家而言可想而知意味着什么。

别人抄家都是将家里的全部财产抄出来即可,而张诚、丘橓呢?他们原本就是奔着人来的,怎么可能将全部财产清查出来即可。

他们以不存在的银子为名,故意对张居正的子孙进行轮流的殴打,而作为长子的张敬修承受不了他的殴打,选择上吊自尽。

而这一场抄家以张敬修的上吊自尽而告终,毕竟抄家抄出了人命,死的这个人又是前任首辅的长子,要是再持续下去的话,只会彰显出朝廷太过于无情。

“江陵长子敬修,为礼部郎中者,不胜拷掠,自经死。其妇女自赵太夫人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如金人靖康间搜宫掖事。其婴稚皆扃钥之。”——《万历野获编》

朝廷虽然停止抄家,但对于剩余的张家子孙可没有放过,其中大部分都是流放,而对于张居正本人,他们也不打算放过。

当时朝廷有一个主要议题,那就是要不要将张居正拉出来鞭尸。倘若不是张居正在朝廷里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说不定他真的就得被拉出来鞭尸。

昔日在荆州排名第一的张家,到此时已经破落到不到三十亩田地。

而这三十亩田地还是朝廷施舍给他们的,毕竟张居正的母亲还存活在世,要是没有田地的话,他们怎么活得下去。

张居正是明朝贡献最大的一位首辅,同时也是明朝最悲剧的一位首辅,仅次于那位被斩首示众的夏言。

而他是如何造成自己沦落到这种地步的呢?因为太有追求。

王阳明著作的《心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基本上不会超过百年,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从没有机会到有机会就已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在有机会又要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基本上付出的就是自己的一生,而张居正却要一辈子做好两件事,不栽跟头才怪。

如果要详细的解释张居正变法,那基本就得需要一篇论文的量,因此只简约的概括一下张居正变法对明朝到底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对他本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到张居正变法,就不得不提到“一条鞭法”,有的人或许会站出来说,一条鞭法哪里是张居正提出来的,不是福建巡抚庞尚鹏提出来的吗?

况且人家早在嘉靖初年就已经提出来,而他张居正是万历元年才开始变法,这是事实,但当时的一条鞭法只在南直隶一带推行,

为什么不在全国推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条鞭法已经伤害到既得利益集团。

要知道,明朝的税收政策相当的复杂,有的百姓交粮食,有的百姓交银子,有的百姓出人力。而税收政策越是复杂,官府就越能钻漏洞。

交粮食的百姓,你明明交的是好的粮食,他偏偏说你的粮食是不好的,叫你回家重新拿。

当时的百姓普遍都是交碎银子,而碎银子熔炼成银宝是需要损耗的,至于这个损耗是多少,完全由官府制定。

出人力的百姓更是痛苦,粮食、银子最起码是实物,他总不能说你没有交,而人力他说你没有做,你就是没有做。

一条鞭法要做的就是将各种税集合到一起,只交银子,这样一来,明显会触及到底层官员的利益,而底层官员的利益有一部分会输送到上层官员的手里,相当于上下两层官员一起得罪。

更何况,当时的税收是按照田亩来收的,而官府为图省事,田亩一经核算,最起码十年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更有甚者,数十年都不会发生改变。

而谁又能保证百姓的田亩数量一直是这个数字?

因此,一条鞭法执行必须要重新丈量全国田亩,而重新丈量全国田亩又会伤害到官员的利益。

按照正常情况下来说,一个国家的田亩数量应当是越来越多才对,但每一个朝代的田亩数量都是越来越少,明朝也是如此。

洪武年间田亩数量有八百万顷之多,但到了弘治年间,却仅仅只剩下四百万顷,其余的一半去哪了呢?当然是存在的,只不过这一部分存在的被官员隐瞒了起来。

反正负责具体收税工作的是他们,隐瞒起来岂不是简简单单。

既然一条鞭法如此明显的伤害到官员的利益,为什么张居正依旧能够将其推行下去呢?这就要说到张居正的另一项变法——“考成法”。

所谓考成法,就是将全国范围的官员都纳入到一个考勤体系,而这个考勤体系的最高领导就是张居正。

如果有官员完不成考勤的话,那么迎接他的就是开除,又或者降级,而倘若完得成考勤的话,那就是升职。

对于升职一事,没有人会不动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之前凝聚在一起抗衡一条鞭法的推行,而张居正时期却如同一盘散沙。

一条鞭法的推行给明朝一年带来一百万两的税银。要知道,当时明朝全年的税银也才仅仅三百万两左右,张居正此举相当于给明朝增加了三分之一的税银。

“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明史纪事本末》

国库充盈是不假,但是官员对张居正的意见却是越来越大,他不但在税收方面从官员的身上割肉,甚至还破坏了规矩。

因为他制定的考成法体系将言官也纳到了里面。

要知道在此之前,言官都是监督别人的,什么时候会轮到别人监督,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在别人看来就是独裁者,而这也为他后来的下场埋下隐患。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在改革变法的同时,还做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试图将万历培育成千古一帝。

要说工作繁忙,那还得是张居正,改革变法需要他一个人全程监督,而他还能将一部分的时间挤出来教导万历,真可谓是尽心尽力,而正是这份尽心尽力要了他的命。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要产生一个优秀学生,那么老师一定是严厉的,毕竟老师要是不严厉,一昧的放纵学生,就算学生是一块上好的木材,也雕不成精美的艺术品。

而居正当时也是这种想法,但他却没有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他已经越界。

张居正与万历是什么关系呢?是君臣关系,但是在万历的一生当中,与其说跟张居正是君臣关系,倒不如说是父子关系,因为张居正完完全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臣子。

有一次万历读《论语》,只因为读错了一个字,张居正呢?竟然敢当着群臣的面大声呵斥他。这放在明朝的历史上,算得上是独一份。

而还有一次,万历喝醉了酒,耍酒疯,李太后命令他写罪己诏。他呢?当然是不肯写,毕竟这就类似于你上课犯了错误,老师叫你写一份检讨书到讲台上自己骂自己。

而张居正呢?直接抡起笔,要替万历写。要知道,他的身份可是臣子,他有什么资格代替皇帝写罪己诏。

他的种种行为都如同一个父亲对待儿子,但他与万历并不是父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历对张居正的抵触只会越来越深。

更何况,张居正还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高压力,每个月除了带三、六、九的日子,其他的时间都得学习。

而他的学习课程可是相当的繁重,开讲之前需要将前日的内容读上十遍,主要是四书五经。

而他是皇帝,肯定不会只学习四书五经,还要进行处理朝政,张居正将各个部门的奏章拿给他,叫他指出其中的不对。

而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基本上就得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要知道,万历可是从凌晨就已经起床。

在这期间,他只能休息不到三个小时,到了下午,还得学习书法、历史,基本上一整天都是处于学习状态。

“皇上以三、六、九日视朝,其余日俱御文华殿讲读。非大寒大暑不辍,凡视朝之日即免讲,讲读之日即免朝庶。”——《明实录》

有的人或许会说,他一个月不是还有九天的假期吗?他虽然有九天的假期,但这九天假期的时间并不是全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还得临朝听政,进行实践。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对这种生活是否愿意?肯定是不愿意的,毕竟谁都想轻轻松松,万历亦是如此。

而他之所以不敢反抗张居正,当然是因为惧怕,惧怕到什么程度呢?当年他犯错,李太后曾拿出张居正威胁他,说他如果要是再犯错的话,就叫张居正废掉他。

可以说,他对张居正的惧怕程度不亚于现如今的孩童对人贩子的惧怕程度。

而这种惧怕随着张居正的去世,自然而然的变成愤怒,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群臣要求清算张居正,他这个张居正的学生竟然乐见其成。

如果张居正仅仅只是改革变法的话,那么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将来,但奈何他偏偏要两手抓,不但要抓现在,还要抓未来,这未免不是像他这种类型的人的一个缺点,想的永远只是国家,以至于到头来忽略了自己。

0 阅读:373
评论列表
  • 2023-10-09 20:09

    解读历史事件要心态平正,忌讳代入主观臆断,思想评价

  • 2023-09-18 17:58

    皇帝虽小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