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思维看《道德经》第五章——物极必反,抱朴守中

空空稻人 2021-07-12 21:06:20

橐籥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物极必反,求仁不得仁。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割地称雄,残民以逞,知识分子,奔走呼吁,号召以仁心仁术治天下,揭示非以天心仁爱不能救世。然而,一切现实之物必含有其限度,并客观化为于自身相反的规定,就像有正必有反、有生者必有死、有太阳的地方必有阴影。限度原是潜在的、次要的,但在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在事物发展的顶峰变成事物的主要规定,即生者变死者,就如赫拉克利特说的“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就如老子说的“物极必反”。因而不论何等高明之学说,用之既久,其弊病必然日渐凸显,成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就像宣扬了几千年众生平等的印度,至今仍笼罩在种性制度的阴影下。同样,对仁义的号召并不永远带来仁义,你若无视仁义中所潜藏的反面,它将随着仁义的发展走向顶点,那时假借仁义、徒托空言,逞一己之私、谋一己之利的行为将大行其道,或许是有鉴于此,老子才说出了“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警世名言,期望将人从一厢情愿的盲目追求仁义中唤醒。

天地不仁。天高行健,地厚载物,天地相合,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这是古人的宇宙天地观,按现在的话讲,天地即是自然,受普遍的客观规律支配,是规律的客观实在化,因而天地有时也用来指代客观规律本身。而客观规律是纯粹的理性,绝对的客观,无自主的意志,一切众生在其眼中,尽如祭祀之草狗一般,任其生灭而无喜无悲。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有道圣人,心如天地,是人类普遍利益的化身,是绝对的理智,不受人情的束缚,为了公理百姓皆可利用,为了公益百姓皆是牺牲。就像铁面无私的法官,严格秉承法理,不因其人可怜而轻饶,不因其人可憎而重惩。因为,圣人而心存分别,有情有欲,进而因人情而害公理,因私欲而坏公益,那么他将沦为狭隘的人,不再代表人类的普遍利益。所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即今之风箱,风箱的腹心是空的,若为实的则无纳气之功效。同时,风箱若无外力作用,那么腹中的空气将是死水一潭,只有反复拉动,不断鼓荡空气,才能形成生生不息的风。同样,天地就像大风箱,其间充满空气,在地球自转和公转作用下,形成了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产生了大气环流,完成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为生命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者主观意志的体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而不绝对合理,难免主客观冲突。是故,言语当如风箱,不走极端,话不说满,余留回旋空间,不绝后退之路。是故,言语当如风箱,适时则顺势而为,鼓动风潮,助人成事;不适则悠然止息,缄默无事,明哲保身。不当讲时滔滔不绝,如“灌夫骂座,祢衡击鼓”,说来于事无补,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当讲时沉默是金,如孔子所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不仅对不起人,也必将失信于人。两者皆是主观意志主导下的不合理行为,所以,当清心寡欲,抱朴守中,心无所住,人与道合。

圣人无欲,抱朴守中,心如风箱,不因私欲而坏公益,不因人情而害公理;圣人合道,秉道直行,为所当为,不因私欲而任性妄为,不因私利而明哲保身。只是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义之所在,生死相随。

2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春秋战国时期传承至今的(道德经)用字用语非常地平!直!白!生僻字和词也少,非常诚意满满编书作文!唯一的最大缺点就是“玄而又玄”,非其天选之子必事倍功半!所悟所得不足其百分之一二也……

  • 2021-07-13 09:49

    不论何等高明之学说,用之既久,其弊病必然日渐凸显,成为只有空壳的口号[汗]

  • 2021-07-13 09:53

    不过做实事不是修道[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