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从关于龙袍的故事说起

华舆 2024-02-09 09:40:18

龙年又来了,每到这个最酷炫的生肖当值,各路“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五爪龙袍皇帝专属”的“科普”又会流行起来——然而这些“科普”其实是错误的:在汉唐古人眼里,无论龙爪是五指还是四指,都不影响它就是龙,而最常见最经典的龙爪则是三指。龙袍也只是普通的华服,无论贵贱都可以使用龙纹。至于今人认知中的“五爪为龙,皇家垄断”,则是蒙古征服时期带来的草原风俗,而且明代很快又变相废除了这些禁令。

  ▲图片来源中新网

汉唐皇家不垄断龙纹

实际上,如果经常留心古画,你可能早已注意到,明代以前的皇帝好像根本不穿“龙袍”: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所有皇帝都穿着红黑色衮服,配色素雅庄重少有纹饰;而《步辇图》里的唐太宗,则穿着深赭黄色的素袍子;还有很多宋代皇帝的宫廷肖像得以传世,画里穿的也基本是红色或白色的素袍子。

这当然不是因为唐宋之人不喜欢龙纹,考古出土的很多唐宋瓷器,上面都饰有精致的龙纹。而且这些龙纹基本上都是三爪,偶尔能看到四爪,五爪则非常非常罕见。至于这些龙纹物品的主人,则是上下贵贱都有,和是否为皇室成员无关。比如1984年,河南偃师发掘了一唐代古墓,出土有一面三爪龙纹铜镜。而根据墓志铭,墓主人去世前也只是一名七品的县令。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有一篇《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顾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可见龙纹是唐代铜镜非常流行的经典的纹饰。

实际上,在铜镜上装饰龙纹的风俗由来已久,最早汉代就已出现。汉代人喜欢在铜镜上装饰雕画“四象”,也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并常常配上“左龙右虎辟不祥”的吉语铭文。显然在汉代人眼中,龙纹与皇家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朱雀白虎一样代表吉祥的瑞兽。山东滕州地区出土的汉代庶民地主墓葬,其画像砖里就可以看到很多龙纹。而汉代的龙几乎都是三爪,至今未发现五爪的纹样。

至于汉代服饰,从各种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来看,根本不流行绣各种巨大显眼的动物图案。而是喜欢高度抽象化几何化的纹饰,或者干脆就是纯色和暗纹,因此也就谈不上绣龙了。汉代这种审美也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唐朝服饰流行团窠纹,也是高度抽象化几何化的暗纹,多位于胸腹部,以鹿、鸟类、植物为最常见主题。到了唐末五代,开始出现带龙的团窠纹,并影响了回鹘和契丹等周边民族。

龙纹禁令

可能是因为技术工艺的落后,也可能是因为审美趣味的差异。契丹回鹘的团窠纹,大多不再使用抽象化的暗纹,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艳丽显眼。现代人认知中的“龙袍”,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但这些“龙袍”依然只是普通的华服,并不是皇室专属。比如《新五代史》中就记载:“契丹南掠邢、洺、磁,至于安阳河,千里之内,焚剽殆尽。德光喜,谓赵延寿曰:所得汉儿皆与尔。因以龙凤赭袍赐之,使衣以抚晋军。”

而宋朝服饰则延续了汉地传统的审美,更喜欢花草几何纹,且依然以暗纹为主。而草原部落则继续在追求大金大龙,金国的龙纹变得比契丹更加花哨硕大。到了南宋末年,蒙古联合宋廷夹击金国。出使蒙古的宋朝使者,在回国后写下《黑鞑事略》一书,描写了蒙古人的服饰:“蒙古袍和汉服非常像,也是交领右衽。但材质大不一样:以前都是动物皮毛做的,现在则流行纻丝金线,一定要红紫绀绿五颜六色,再绣上日月龙凤。”

宋蒙联军夹击之下,金国很快灭亡。而南宋也在艰难抵抗了四十五年后,同样被蒙古征服。蒙古统治者对华丽巨大的龙纹非常喜爱,传世的各种元代画作中,蒙古贵族在各场合几乎都穿着花花绿绿的龙袍。比如著名的《元世祖出猎图》中,忽必烈所穿红色龙袍,花纹已经与明代龙袍非常接近。

而元代也第一次颁布了龙纹禁令,第一次规定了“五爪为龙”,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龙纹和皇室特权绑定。实际上,元朝所禁的不只是龙纹,还包括一堆汉族传统吉祥图案。比如至元二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

不过这一堆吉祥纹样中,元廷确实对龙纹最上心——至元七年,重申禁止生产销售“各种御用日月龙凤肩花并缎匹纱罗绸缎”;至元十年,下令“不得织造日月龙凤缎匹”;至元廿四年再次强调“惟不许服龙凤纹,龙谓五爪二角者”“不得用赭黄龙凤纹”。到了大德元年,又又又下令“禁织大龙段子”——可以看出来无论范围怎么变,龙纹一直在元朝禁令之内,且多次强调五爪。

不过对于元朝统治下的汉人来说,五爪龙纹禁令可能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一方面汉人本来就不喜欢在衣服上绣龙纹;另一方面汉地传统的龙纹造型,都是三爪四爪,本来就很少见五爪龙纹。

明代的蟒袍

到了明朝初年,龙纹禁令虽然得到继承,但很快就因为赐服泛滥迅速放开,并出现了所谓的“蟒袍”——按原本来说,蟒根本就没有爪子才对。但明朝人却把四爪龙三爪龙改名叫作“蟒”,这样穿“蟒袍”就不算僭越了。

然而如前所述,汉唐直到宋元的龙纹,本来就是三爪四爪为主流。这样的“蟒袍”在古人看来,完全就是正常的龙袍。更好玩的是,明朝还频繁出现“五爪蟒袍”的记录,结果就是龙袍和蟒袍彻底没了区别,只靠穿着者的身份区分——穿在皇族身上就叫龙袍,穿在其他人身上就叫蟒袍。

明朝官方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明史》记载了一段官员吐槽:“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十七年,谕阁臣刘健曰:内臣僣妄尤多。”这里明廷官员建议,应该禁止所谓的“五爪蟒”,只有“无角无足”的才能叫“蟒袍”——弘治皇帝一开始采纳了建议,然并卵,很快他自己又开始疯狂给地位低下的内臣赏赐“五爪蟒”。

弘治这种一边颁布龙纹禁令,一边自己带头违反禁令,到处赏赐龙袍的行为,在整个明朝屡见不鲜。应该说明朝人本就不太看重这个,《明史·舆服志》里甚至出现了“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的规定,完全将龙袍和蟒袍混为一谈。

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民众越发富庶,僭越之风盛行,朝廷也完全放开不管不顾。于是,这种“大家一起穿龙袍”的风气,很快从官员蔓延到了普通民众中。比如《留都见闻录》记载,当时甚至连小贩的老婆,喝喜酒的时候都敢租官员礼服来穿。(中人之家娶妇嫁女,皆衣织金通袖。甚有舆夫之妇、负贩之妻遇有喜宴,乞官家袍带。)而《旧京遗事》也提到,经常在节庆时看到穿“大红蟒衣”的单身女性,身边却没有仆从。明显是平民女性买了“平价蟒袍”穿出来炫耀。(或有吉庆之会,妇人乘坐大轿,穿服大红蟒衣,意气奢溢,但单身无婢从,卜其为市佣贱品。)

然而这种特权服饰平民化的进程,最终在明清易代时戛然而止。满清入关后再次开始禁止民间穿蟒袍/龙袍,从乾隆开始更是越发严厉,还又将“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规定翻了出来。清朝皇帝对赐服管理也非常严格,龙袍/蟒袍在清代基本成为皇亲国戚、贵族大臣的特权——而很多不求甚解的现代人,又喜欢拿满清代表整个中国古代,于是就闹出了各种“比古人还封建”的笑话。(完)

作者/南海墨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