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想维持增长,靠科技创新还不够

罗sir职话 2024-04-08 15:43:32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必然条件,但我们显然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科技创新,我们应该需要明白的是,科技创新是为了什么?

科技创新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要为人服务,如果我们的收入没有跟得上,哪怕我们的科技创新再前沿,也会出现市场不买单的情况。

这是非常典型的资源错配。

但这不是说科技创新不重要,它依然很重要,但在一个商业化的市场里,科技创新的优先级如何,以及是否有必要“全民科技创新”,这是一个有待商榷的事情。

换言之,到底是让企业家推动科技创新,还是用产业政策拉动科技创新,这两者不同的驱动力,会带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渐行渐远,以及少子化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们的经济增长压力的确越来越大。

从2019年的6%增长,到如今的5%增长,我们很容易发现,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增长放缓,说明过去增长的一些引擎开始有乏力的迹象,例如房地产和基建,所以科技创新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突破点,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为了人服务,如果人们的收入差异还显著存在,那么科技创新所需要花费的资源,到底应该配置在多少才合适?

这个根本没法估算。

所以科技创新,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市场,是企业家主导下的市场行为才行。

前段时间《华尔街日报》曾列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八大痛点”,其中有一些是纯污蔑,但有一些也有一定的道理。

例如房地产的增长引擎熄火,消费者信心萎靡,低通胀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压力。

上图是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以很好看到,从2022年1月开始,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断崖式下跌,至今也没有恢复,如果消费者对消费这件事依然敏感,那么再好的科技创新出来,没有人买单,那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它的投入产出比就是负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科技创新更重要的,优先级更高的其实还是刺激消费。

但刺激消费其实又是表象,背后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没有能力消费,有能力消费当然需要刺激,但如果大部分的群体没有钱的话,那么刺激消费这件事本身,也就无从谈起。

前段时间白岩松说,明明老百姓那么有钱,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消费呢?

白岩松说这话的依据是我国家庭存款余额,按照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40万亿元了,哪怕就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是人均10万元的存款。

但存款总额多,并不代表着老百姓手里有钱。

这就好比我跟马斯克相比,平均资产是上千亿,但其实几乎全部资产都是马斯克一个人的,我连他资产的零头都占不到。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140万亿家庭存款里,它的占比结构是怎样的,是不是存在着被平均的结果,这很关键。

尽管具体的结构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依然可以借用其他银行的年度报告来做一个大致预估。

根据招行2018年的年报来看,有一组数据触目惊心:万分之六的个人客户占据该行受托资产(个人)的30%。

招行个人客户分为三档:资产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超过50万元以上的金葵花客户,以及剩余的其他客户。

截止2018年末,招行零售客户达1.2亿,总资产有6.8万亿元。其中私人银行、金葵花以及其他客户数量分别为7.29万户、236.26万户和1.2亿户,所对应的财富资产规模为2.03万亿元、5.5万亿元和1.29万亿元。

这意味着啥?

这意味着招行0.058%的客户占据着30%的财富,人均资产2800万元;1.88%的客户占据着81%的财富,人均资产233.1万元;最后是底部的98.12%的人占了19%的财富,人均1.05万元。

也就是说,招行零售客户1.2亿,而这1.2个亿的零售客户加起来资产也就是1.29万亿元,而私人银行客户只有7.29万户,但他们加起来的资产就高达2万亿。

这或许能够解释如今我们家庭存款总额超过140万亿的存款占比结构,是一个极佳的社会抽样报告。

招行也不是一个个例,在2018年上半年末,招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户均资产规模2833.84万元,工商银行为1700万元、浦发银行为1900万元、光大银行为1000万元,而这些大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都在2-8万人。

换句话说,招行年报中的财富结构和其他银行也是大致相同的。

然后我们就看到,家庭总存款突破140万亿元,人均存款高达10万,但真实的数据可能是98%的人人均存款只有万元左右。

在这样的存款结构下,去刺激消费,当然刺激不出来,没有奶水靠硬挤,当然行不通。

少数那2%的人,每天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哪怕有钱,但一副身体一天又能吃几顿饭、喝几瓶酒呢?

科技创新也是类似的趋势,尽管这很重要,但真的有重大的科研突破,例如人工智能AI,它跟普通人的关系也不太大,研发的成本和利润必然呈相关性,考虑到消费能力的高低,比科技创新优先级更高的,应该是提高收入,亦或是提高社会保障体系。

要么增加人们的存款,要么解决人们医疗教育的硬性支出,亦或是双管齐下,这样经济增长的引擎才能够被重新最大限度激活。

拿买车这件事来说也是一样的,尽管从产业上看,我们的汽车养活了很多工作岗位,壮大了汽车产业,但对月入五千的上班族来说,买车真的就是徒给自己增加现金流压力。

买车支出一时爽,背后的代价可能就是你常年省吃俭用的结果。看起来好像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但由于普通人已经买了车,后期同样也会抑制其他品类的消费,例如外出就餐和旅游开支等等。

买房也是类似的结果,普通家庭贷款三十年买房,透支的就是未来三十年的其他消费,经济学上衡量成本,就是失去了的最大代价,你每个月还的房贷和车贷,就是你可能消费其他品类的代价。

所以,汽车卖的好房子卖得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没有问题,因为人们的收入在增长,当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开支增长速度,那么就能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一旦宏观经济周期面临波动,增长放缓,人们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开始下降的时候,一切开支都为变得更为理性,对价格也更敏感。

这个时候,怎么做呢?稳就业,其实就是稳增长、稳消费。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兜底机制。

什么是兜底机制?

一个人人到中年想要创业赌一把,哪怕这个人再理性算得再面面俱到,也只能增加他创业成功的几率,而不是保证百分百成功,既然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那就有失败甚至是倾家荡产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如果有兜底机制,例如基础的意外生病、孩子上学这些事情不用发愁,那么他创业的积极性会不会更高一些?

答案是肯定的。

100个人里,有10个人因为兜底机制这一因素选择去创业,那么拉动的就业和GDP,那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家的主动能动性,是我们没法用数据表现出来的。

要想马儿跑又不要马儿吃草,这在过去可能还行得通,但今天人们的消费信心史无前例的低迷,是引入市场经济有数据统计以来最低的一个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叠加多数人没钱、没存款,那么兜底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人们收入没有大幅度上升起来的情况下、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想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几乎解决不了。

内需不足,就会导致东西卖不出去;东西卖不出去,很多企业就要减少开工、要人力优化;人失去了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内需就会进一步下降,内需下降,又会导致企业继续减产,最终形成一个螺旋式下跌。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是两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前沿科技;另一手抓消费抓收入,前者相对简单,后者的难度和对大刀阔斧的决心要求,都很高很高。

道阻且长。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0 阅读:11

罗sir职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