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黄志川:洪水当前,他像长城一样保护老百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7 19:50:22

在“23·7”抗洪抢险中,哪个画面最难忘?消防员黄志川思索片刻,“洪水过境沿河口村,我们5名队员,带着救出的百余号村民,挤在一个长城烽火台上,大家背靠背,度过了最艰险的时刻。”看着滔天洪水,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黄志川脱口而出,“只有一个念头,把我的队员安排好,把老百姓照顾好。”

近日,记者采访了刚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黄志川,围绕沿河口村的那场“零伤亡”抗洪保卫战,他讲述了许多此前未透露过的救援细节。

黄志川今年31岁,加入消防救援队伍12年,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在他所处置的1800多起警情中,沿河口村的水灾无疑是最惊险的一次。

沿河口村是个小村庄,窝在明长城遗址的山脚下。因为地质灾害易发点多,2023年7月28日晚,黄志川临时受命,带着4名消防队员连夜赶来,提前备防。29日,暴雨倾盆而下,值守在河道旁的黄志川发现,河水变黄了,这是山洪的预兆。

暴雨中,黄志川带领队员和村镇干部一起疏散转移村民,但有些固执的村民,特别是老人,咋劝都不愿意撤离,“就是抬、就是背,我们也要把村民一个一个救出来。”30日晚11点多,河道水位突破警戒线后迅速上涨,“洪水卷着泥沙,跟猛兽一样,呼啸着就过来了。”

当时,把村民都疏散转移完毕的黄志川睡着了,可刚迷糊不到一个小时,队员把他摇醒了。“两天没合眼,被叫醒的那一刻太难受了。”黄志川浑身湿透,打着哆嗦,只听见队员紧急报告,“队长,村里还有人!”

果不其然,从山上望去,一片汪洋中,一束手电筒的灯光在房顶上晃动。一问,才知道是三名老人,他们重返家中取物,不料洪水迅猛,被困在了房顶。

黄志川系好安全绳,上了离自己最近的房顶。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黑夜里,黄志川就像一名侠客,奔向三名老人。“直到近前我才发现,老人怀里还有一个不足百日的婴儿。”黄志川说。

黄志川和队员搭建绳桥,将屋顶4人一一护送至高处安全地点。“我也是一名父亲,看着怀里柔软的小生命,心中充满保护欲。”

洪水步步紧逼,黄志川带着百余名村民退守到了明长城遗址的一处烽火台上,“那个点位最高,周围都是岩体,不会轻易发生滑坡,但烽火台只有六七十平方米,大家挤在一起,相互依靠。”

当时的心境如何?现在的黄志川已能坦露。“看到洪水凶险,我心里也很害怕,但面对比我还小的队员,面对家园尽毁的村民,我不能表现出来,我得筑起他们心里的长城防线。”

7月29日,沿河口村就已断水断电断通信,在之后与世隔绝的三天里,一到休息时,黄志川就努力活跃气氛。“我一个一个问队员,归队后想吃什么?他们说,想吃烤串,想吃海鲜,想吃小龙虾,我拍着胸脯保证,回去之后,我得把他们所有的美食愿望都一一落实。”

之所以聊吃的,是因长城烽火台上慢慢弹尽粮绝,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到了第三天,百姓自备的食物和饮水大都已消耗完,黄志川和队员没有吃村民一口饭,他们自带的矿泉水很快喝完,泡面只能干嚼。

“还有老人和孩子生病了,急需药物。”黄志川心急如焚,“别无他法,必须走出去,去斋堂镇,向外界求助!”

出发前,黄志川来到附近的沿河城村,和该村书记索伟及包村副镇长刘德明会合,摸排周边村庄受灾情况。刘德明口述,索伟执笔,记录下这些村的受灾信息。

信里写道:“沿河城村、向阳口、沿河口村人员平安,放心,龙门口估计问题不大。林字台、王龙口洪水较大,无法通行,人走不上去,情况不详……尽快打通道路,抢修电力,目前吃水是大问题……救援到来之前,我们互相自救。”

这封“孤岛”书信如同战时的军情,需紧急送出。8月1日上午10点多,黄志川和一名队员组成突击小分队,带着书信,开始突围,向镇政府进发。怕弄湿书信,黄志川用塑料袋包了好几层,又塞到自己胸口的衣服兜里。黄志川和队员跨过断路,蹚过泥潭,渡过湍急的河流,冒着可能遭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徒步了25公里。

沿途每到一个村,黄志川就找到村干部,了解受灾情况。“休息时,一个老奶奶看到我和队员被泡烂磨破的双脚,立马从自家商店拿来两双新袜子,她特意选了红色的,告诉我们,穿上肯定能平平安安。”

当天下午5点多,黄志川和队员到达斋堂镇政府,把书信和沿途了解到的6个村庄的灾情汇报给了镇党委书记,这成为沿河口村等受灾最严重区域向外界发出的第一份受灾信息,为政府统一协调部署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第一手依据。

8月2日凌晨2点多,黄志川和队员背着物资,带着镇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回到沿河口村。整个抗洪抢险中,黄志川带领队员疏散营救群众200余人,他们所守护的沿河口村更是无一人伤亡,打了一场出色的抗洪保卫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