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座塔,苏联要求拆掉,日本也想拆,但我国:就不拆!

君说游记 2024-02-28 13:48:24

顺口区,白玉山巍峨耸立,它的顶端镌刻着一个时代的伤痕与记忆——白玉山塔。这座塔曾经是权力的象征,引起了波澜壮阔的国际纷争。它的故事,如同一幕幕史诗,讲述着东北亚战略地位的角逐和中国民族自尊的觉醒。

“中国有一座塔,苏联要求拆掉,日本也想拆,但我国:就不拆!”这不仅是对白玉山塔的描述,更是对中国坚守历史和主权的生动注脚。塔的历史背景深植于那场改变了东北亚命运的日俄战争。

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两个帝国的冲突,让中国东北成了战火纷飞的前线。战争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开,但中国却是无声的背景,这让“鞭辟入里”的痛感沉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战后,《朴茨茅斯和约》被签订,日本取得了在旅顺的统治权,这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疤。

日本为了标榜其胜利,于旅顺占领期间修建了白玉山塔。这座塔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阵亡将士,更是一种军国主义的宣示,试图以此巩固其在东亚的殖民地位。

塔的建造耗时两年多,大量中国劳工在非人的环境中被迫劳作,每一砖一瓦几乎都沾满了中国人的血与泪。

白玉山塔的命运转折

再次成为争端中心的白玉山塔见证了时间的漩涡。第二次世界大战尘埃落定后,旅顺这片曾经被外力蹂躏的土地迎来了新的变局。

苏联红军占领了旅顺,白玉山塔似乎又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这次,是苏联提出了拆除这座塔的要求,想要在黄金山重建,以彰显其胜利者的地位。

然而,中国政府的回应是坚定和明智的——“就不拆”。中国以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为考量,拒绝了这一提议。

塔的存在超越了其物质意义,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如同俗语所言,“破镜重圆,虽合犹缺”,即便被拆除,那段历史的疤痕也无法抹去。中国的选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在坚守的同时,中国也在白玉山塔上作出了自己的历史性刻画。原有的日本殖民者的颂词被去除,塔顶的铜匾也被摘下,象征着对侵略历史的清算和对民族尊严的宣示。

这一行动传递出一个信息:历史不会被遗忘,正义和尊严不容侵犯。中国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塔上颂词的清除,中国人不仅在铜和石头上,也在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白玉山塔的现状与意义

如今站在旅顺的白玉山塔下,你不仅会被其历史的厚重感所震撼,还会感受到它作为民族记忆的坚固守护者。

尽管这座塔曾面临过多次拆除的危机,但每一次,它都似乎在无声地告诉世人:“风雨兼程,我立于此。” 白玉山塔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在历史的风浪中愈发显得坚不可摧。

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白玉山塔得到了正式的命名,成为了现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教育场所。

它的每一层楼梯,每一块石碑,都在向每一位游客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提醒着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塔的存在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警示,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迪。

在全球化的今天,白玉山塔的意义更加凸显。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见证,而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历史教育资源。

它告诉世人,历史是一面镜子,“警世钟,常鸣则人不惊;惊世鼓,常擂则人不怕”。

白玉山塔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它提醒着世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历史警醒和民族自信始终是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动力。

0 阅读:16

君说游记

简介:旅游,跟着小姐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