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反腐倡廉,何须学习于成龙,应向毛主席等伟人对标看齐

京都闻道阁 2024-03-15 13:06:47

文丨吴刚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公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注定会在人民心中永生!由此,我想到,今天共产党人反腐倡廉,何须学习一代廉吏于成龙,只需向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对标看齐就行。尤其是党的每名党员、每名干部,特别是每名领导干部,如果都能够对标毛、周、朱,何愁党风不正,干部不廉。而那些千方百计使自己的子女先富起来的私者和贪官们,则只能在人民心目中被愤恨,被钉到历史和人民心中的耻辱柱上。

——题记

40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依据于成龙真实的为官经历,艺术地再现了他勤苦朴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越的从政生涯,成功塑造了于成龙勤政廉政的艺术形象,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历史剧。该剧前些年在央视首播后,引来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顺治十八年,大清江山初定,人才极缺。顺治和康亲王正为此事焦虑,八岁的玄烨(康熙)在一旁出主意:“何不下诏书将前朝中榜的举子招来,为我大清所用呢!”

前朝副榜贡生于成龙曾因父亲年迈需要照顾,没有出去做官。皇子的这句话,却让已经45岁的他典房卖地,泪别了老母、妻儿,远赴广西柳州罗城上任知县一职。从此,于成龙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他历任知州、知府、道台、臬台、藩台、巡抚、总督等要职,其间几经坎坷,备尝艰辛,而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为官一任,他给百姓们留下了清廉正气的背影,康熙皇帝称其为“今时天下廉吏第一”。

于个人而言,廉洁是约束自身言行的准绳;于国家而言,廉洁是维系长治久安的保障。古往今来,凡是清官贤令,多是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讲原则,不逾矩,牢牢守住自己的廉洁底线。

40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反映出的清廉官员的为官之道,凝结的是千百年久经淬炼的智慧,时至今日依然十分值得借鉴和学习。

我认为,我们共产党人反腐倡廉,何须学习于成龙,应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对标看齐!

近几天,翻阅了数十份资料,都披露了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的遗产数目,令人感慨万千,遐思无限。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均于1976年逝世。那一年的中国,可谓多事之秋,诸多奇异现象真有那么点天人感应之兆。东北忽降百年罕见的大面积陨石雨,在那些众多天外来客中,有三块特别巨大,并且是依次落下;紧靠北京的唐山市区突发同样百年罕见的大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自然现象如此令人惊骇,人民共和国也是噩耗连连,这年的元月周恩来总理逝世,七月朱德委员长逝世,九月毛泽东主席逝世。接二连三的灾难与恐慌一时间笼罩神州大地,给人民共和国及其子民带来了难以言说的感情悲伤与心理压力。

毛周朱三位伟人彼此间年龄相差十岁左右,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共和国的最主要缔造者,竟那么巧合地在一年之内相继逝世。三位伟人的几乎同时离世,实话说,对那时刻的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共和国大厦遽然失去最重要的三个栋梁,犹如奔流的江河突然失砥柱,整个国家似乎眨眼间没有了最可信赖的依托。几乎所有人都陷入悲伤与担忧之中。

然而,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人民中国,是在三位伟人的携手努力下精心打造起来的,它具有钢铁般坚毅顽强的内力,足可以使它虽难免要经历阵痛但很快就会沿着三位伟人开拓的道路豪迈前进。仅仅是短暂的悲伤与担忧过后,共和国的巨轮便在毛周朱开辟的航道上再度扬帆起航了。

毛周朱逝世后,身边工作人员在整理其遗产遗物时,心酸而感动地发现,他们虽然身居党和国家的最巅峰,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做出的贡献居功至伟,可他们的遗产遗物却寒酸得令人诧异。他们没有房产以资亲属,没有金银珠宝字画惠及子孙,更没有巨额存款确保子孙后代永远位列富贵人群之中。毛泽东留下的存款仅有五百多元,朱德的存款只有两万元,周恩来得存款四千余元。三位伟人的存款加在一起不足三万元。而那时候在国企工作的一般夫妻,自建国后截止到1976年,差不多每个家庭的积蓄也在三五万元左右。

令人感佩的是,毛周朱三人这点极其有限的存款,都没按照传统做法全部留给自己的家人,而是一丝不留地全部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为他们缴了平生最后一次党费。

三位伟人的职位与存款以及他们对身后全部存款的处理办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前无古人,恐怕很难再有多少后来者。

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的吃的花的。可是。要是我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吃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他希望从自身做好,给下面的人带个好头,人人都能够廉洁自律。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廉洁是出了名的,甚至可以说到了“苛刻”的程度。他外出视察的时候,从来不要当地政府接待,总是把自己能带的生活用品都带上,大到毛巾被褥,小到牙刷,火柴,一贯如此。他还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凡是他需要的东西,托当地办的,必须付钱。二是不得用任何名义向地方要东西不付钱。

还有一次,甘肃一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给毛主席寄去了一箱他们自己种的苹果,让主席和他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不久,他们就收到中央办公厅的一封来信和44.82元钱,钱是毛主席亲自交代寄送的。信中说:“中央早有明文规定,不收受群众礼物,请以后不要再送,现汇去人民币44.82元,请查收。”

毛主席很喜欢喝茶,他在地方上吃饭、住宿要交钱交票,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喝茶,也会和其他人一样交茶水钱,绝不搞例外,搞特殊。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是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毛主席贵为国家领袖,却以身作则,将“廉洁自律”做到了极致,伟人的魅力,可见一斑!

周恩来总理的道德风范,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党内外国内外的人们敬仰着缅怀着。他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质,卓越的能力,无私的美德,与毛泽东一样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永远尊重。

周恩来在中共党内,一直生活在核心领导层里。他是朱老总的入党介绍人,尽管他小朱老总一轮,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与老总之间亲如兄弟般的战友情兄弟义。在早期中共党内,他的地位一直在毛泽东之上,直到遵义会议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他依然是毛泽东军事上的领导者。

周恩来为人谦和,宽容大度,人品贵重,极具亲和力与感召力。中共党内有了他,多少在别人看起来难以化解的纠纷只要经他轻轻拨动,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霓光重现。他和朱德一样都是毛泽东成为全党全军领袖后最得力的战友与助手,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位置举足轻重,缺一不可。

周恩来终生没有子女,建国后身居政府总理高位,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自己的党、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他的工作日志上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只要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有周恩来匆忙的身影。作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总理,诸多政务千头万绪,他的担子可谓重若千斤,可他总是精神饱满,满怀信心有条不紊地去一一从容处理。他被毛泽东特批住在西花厅,工作生活合署使用。为了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却从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他的工资从没有交给妻子邓颖超,同毛泽东一样交由工作人员保存。他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朴实,从未有丝毫的特殊化。不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如何辛勤劳作,他从不贪占国家一分钱,自己家庭里的所有费用,一概由工资支付。

他和邓颖超抚养了不少烈士遗孤,家庭开支繁重,可他们夫妇二人总是把有限的工资合理花在最佳处。周恩来的外事活动频繁,出入交际场合,作为一国总理总是要有庄重得体衣着的。他的那套最能展示他仪表风范的中山装,凡常时总是深锁衣柜,只有接见外宾时才能着身。有时候由于公务过于繁忙,他来不及换下衣服就要伏案工作,为了不使衣袖与桌面摩擦致破,他特意嘱托邓颖超做了一副套袖戴在袖头上。周恩来的这些细微动作看似不经意,却从反面衬托出了他伟岸高大的形象和艰苦朴素的一贯作风。

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在全党高级领导中率先不吃肉蛋,周恩来第一个响应。繁忙的工作,高强度的付出,无时不在消耗着他的体力精力,可他总是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工作高高摆在第一位,把自身的营养甚至正常生活需要置之脑后。

周恩来夫妇两人的工资除了他们日常生活开支外,大部分都用在了烈士遗骨和身边工作人员身上。他去世后,仅余几千元的存款,绝不是他只能有这么多,而是他都用在了他关怀的人身上。周总理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产,他居住的西花厅在他和邓颖超去世后之后完好交给了国家。周恩来总理实在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生清白留人间。

朱德委员长,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德高望重。这是一个被党内军内外公认的人民军队第一军人,他一生经历非凡,人格闪耀。

早年他怀抱救国之志从家乡四川奔赴云南,投考云南讲武堂完成制定学业,毕业后就跟着近代著名爱国将军蔡锷出生入死,效命推翻封建反动统治的沙场。他屡立战功,威名一方,是年轻有为的滇军名将。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放弃俸禄优厚的现实高官不做,拒绝四川军阀杨森许给的师长位置不干,顺江而下,直奔上海寻求心目中的救国真理。由于出身旧军阀,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对他颇有看法并将之拒之门外。最后他以四十多岁的年龄远赴欧勤工俭学,在那里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崭新革命生涯。

朱德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武装斗争中,同毛泽东一样享誉全中国,震撼全世界。朱毛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真正革命武装,他们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朱毛红军是当时中国反动统治者闻风丧胆的最主要红色武装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朱德,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红色革命就不可能有以后的迅速发展壮大,更没有以后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业绩。历史在许多重大关头,伟大历史人物所起的巨大作用直接引领着历史的走向,决定着革命最终的胜败。

朱德出身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自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一生朴实无华,尽管位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人也始终保持这一本色。由于他一贯生活朴素,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亲和力,也使得他在敌人猝不及防打进司令部时刻,只一句“我是伙夫”就轻易骗过敌人化险为夷。

朱德的艰苦朴素和在人民军队早期的革命实践中为他赢得了巨大而名副其实的声誉,他是万众敬仰当之无愧的红军之父。他的坚毅沉着,宽容大度,沉着冷静,与官兵同甘共苦,在军内外广为人知,备受大家爱戴。长征途中,他与士兵甘苦与共,在极度困难的日子里面,他亲自带领后勤人员辨识采挖可吃的野菜,为大家最终走出草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张国焘挟持他南下途中,他不畏张的强暴与倒行逆施,机智勇敢地与其作坚决斗争。在张国焘无端断绝对他的后勤保障之后,他不怨不怒,淡然处之,与妻子康克清一起以野菜充饥。在延安,他身为八路军总指挥,每天享受着和普通战士一样只有几分钱到的伙食补贴。建国后,他为了弥补自己对家庭的亏欠,特意把兄弟姐妹们一家一个孩子接到北京,用他和康克清并不宽裕的工资抚养着十余口人的大家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和毛泽东周恩来一样自觉加入不食肉蛋的行列,为全党树立了良好的表率。为了弥补生活上的不足,他经常带着子侄们到驻地附近挖野菜。

朱德一生都是一副与平民毫无二致的衣着打扮,从来不在自己生活上多花一分钱。建国后,他年事已高,为了照顾他经济体同意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事情都很少让他直接参与,但他革命的自觉性丝毫不变,依然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到全国各地考察寻访,把自己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及时通报给党中央,为中央调整政策策略提供翔实有力的依据。

朱德只有一儿一女,唯一的儿子朱琦丝毫没有仰仗父亲的地位与威望谋求优质的工作,只做了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女儿朱敏早年生活在苏联读书生活,后遇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她被德国法西斯被挟持到德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建国后朱敏凭着自己深厚的学养供职于北京一所大学,从来没有依靠父亲的地位与影响为自己牟取过私利。

朱德身后,除了两万块积蓄上交最后一次党费外,再无任何贵重之物留给儿女。他的内外清白正是许多真正共产党人基本品质的完美体现,他的内外清白是在完全彻底为党和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流露,绝不带丝毫做作与勉强。毛泽东在当年红四方面军终于北上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后,曾由衷赞叹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确实是对朱德品质与意志高度准确的评价与褒赞。而朱德身上的品质与意志又何止这些?他忠于党和人民、从不谋取任何私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全心为民本色等诸多品质,都是值得所有共产党人永远学习与发扬的。

毛周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品质与作风,其实不用谁去刻意拔高,这原本就是所有真正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与意志。只是三位伟人身处党的最高领导层,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和谐自然,不带任何娇柔做作。在中国共产党数十年奋斗历程中,曾有无数这样的英雄人物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方志敏烈士作为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总负责人,一生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他都坚如磐石无所畏惧地一一克服。在他主掌一方革命领导权的时候,他经手过难以数计的珠宝财物,可他从未为自己谋取过丝毫利益。以致他受伤被俘之时,敌人以为他是大官,身上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发财的贵重物品。可搜查的结果令敌人十分失望。方志敏身上除了必需的几件可怜物品外,几乎一无所有。正如他在著名文章《清贫》中所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作者感言】

共产党在全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共产党人胜利的资格是什么,就是八个字:率先奋斗、率先牺牲。百年大党,凭什么从胜利走向胜利,至今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三位伟人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蒋介石败走大陆后,在台湾岛上总结共产党胜利而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七条加一条优点:

蒋介石1949年检讨大陆失败,全是政治原因,没有一条是军事原因。蒋介石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在这一刻终于成熟了,终于知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将共产党的优点概括为七:一、组织严密;二、纪律严厉;三、精神紧张;四、手段彻底;五、军政公开;六、办事调查;七、主义第一。

七条之后,蒋介石又补写,“干部不准有私产”,并把它作为中共最重要的优点。这是我们的对手对他为什么失败,我们为什么胜利的总结。

我们今天的反腐,有人把它当作是政治斗争或者是集团斗争,这太小看我们的党了。我们要恢复共产党本来具有的力量,就是学习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也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的,当官就不能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 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曾任军、师政治部宣传处(科)副处长、副科长,海军某高炮团代政委、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行政正团级)等职,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现为公安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通讯,散文,诗歌,随感;数10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及微信公众号,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