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陋室文史 2023-12-13 17:07:27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国内外问题纷扰,各方势力争夺,普通人温饱都是一种奢望,更有些人连饭都难以解决。

在民国时期,货币单位一元相当于10角、100分或1000厘。一文钱就是一枚铜板,与银元的兑换比大致相当于1000文兑换一块大洋。

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一块大洋足够维持好几个月的生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家庭一时半会拿不出如此庞大的数目。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拿到大洋后会吹一下。这其实是为了辨别大洋的真伪。真正的大洋含有较高的银量,吹起来会发出声音;而掺杂其他金属的假大洋则不会有声音。

在民国时期,流入中国的大洋有很多种,最早由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银元是第一批外国银元。一开始主要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也开始仿铸外国银元。民国成立后,公布了“新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为国币,即本位币。在1920-1925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30斤大米或8斤猪肉。而到了1936年,一块大洋在上海已经可以买16斤大米或4-5斤猪肉。

将这一时期的历史物价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大洋的购买力。在上海,一块大洋在1920-1925年间相当于35-40元人民币,而在1926-1936年,相当于30-35元人民币。

当时的物价因地域和时间而异,上海的物价普遍比北京高出10-20%。在北平,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而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

按照现今的实物价格计算,一块大洋的价值在100元以上,而在民国中后期,一块大洋的价值相当于现在的100元。

如今,大洋作为古董的存在,其价值远不止100元,有可能达到几万甚至上百万。因此,若家中有大洋,务必好好保存,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与价值。

4 阅读:3148
评论列表
  • 2024-01-03 18:08

    1920年的时候我在上海某大洋行上班,除了每月固定的十五块大洋工资外老板娘都会额外补贴我十个大洋的营养补助费。

    高山流水遇知音 回复:
    还在霞飞路养这个小妾
  • 2023-12-17 00:18

    用粮食衡量货币购买力是不准确的。民国时期一个壮年劳力干一天体力活最多能挣几斤最差的粮食,现在你去劳务市场雇一个干体力活的壮年劳力得给人家多少粮食?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升导致粮食的实际价值已经大幅度贬值。二百斤小米就能取个媳妇的时代过去了。

  • 2024-01-01 05:16

    ①个熟悉的纺织工人一个月五块大洋,可以一家人在上海生存

  • 2023-12-16 13:26

    二十年代北平一处四合院也不过千把块大洋,小点儿的只要几百块。这是真正的大额货币,硬通货,到现在一枚大头也够你普通吃喝十天的。

  • 2023-12-18 15:53

    我给小编35元让小编在上海给我买五斤猪肉回来

  • 2023-12-28 21:50

    复制粘贴20年前的文章,还不知只能和可以两词有什么区别

  • 2024-01-03 09:31

    看过一个地契,是银元交易的,不是你说的这样~ ~~(天津的静海)

  • 2023-12-26 03:35

    那时候一亩地也才卖四到五个大洋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