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京津冀异地就医无需备案的政策,已走过施行一周年的历程。武清城区、天津宝坻去往北京北工大、四惠长途客运站等地的定制通勤快巴,也纷纷开始运行。名医问诊、资源共享、道路更畅、选择更多……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项“协同红利”传导到普通市民身上,体现的则是最真切、质朴的百姓心声。
【通勤】
刷专属卡,天天能省钱
傍晚,正是下班高峰期,韩女士从位于西直门附近的公司来到北京南站,刷卡购买去往武清的高铁票。用不了一小时,她就将回到自己位于武清的家。从今年春节过后到现在,这样的跨城通勤,她和丈夫已经坚持了两个月。
在北京打拼七年,小两口月租五百元到六千多的房都住过。几年前,他们在武清京能雍清丽苑小区买了一套两居室,但当时并没有居住计划。2022年,韩女士生下宝宝,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租房的空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如果换租更大的房子,多出来的费用也令人“肉疼”。夫妻俩做出一个决定:搬到武清自家的房子居住,每日通勤虽辛苦些,一家人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加舒适。
将房子简单装修后,小两口利用春节假期搬了家。毕竟要跨城上下班,“功课”还得做好。在搜索过程中,韩女士发现了一款名为“京津城际同城优惠卡”的中铁银通卡。由于此卡专供持卡人乘坐京津城际列车,在北京南站到武清站、天津站、天津西站等六个站点往返使用,被不少旅客视作优惠方便的“通勤利器”。
“它就是一张银行卡,有金卡银卡两种,存钱进去后,可以直接到站点机器刷卡乘车。”韩女士介绍,使用城际卡乘车不但简化流程,根据一次充值额度不同,还有9.5折-8.5折的购票优惠。以自己单程票价38.5元,8.5折计算,一日往返就能省约11元。
通勤至今,夫妻俩的路径时刻已经趋于稳定——每天7:30前出门,坐8点那班高铁,8:30出站,9:15到公司。下班则是6点前走,赶7点的高铁,能在8点前到家。省钱以外,韩女士发现城际卡还有一项专属功能,会给用户预留一些座位。“有时普通乘客通过官网买不到票,城际卡还是会有票的。这在周五晚上、周一早上,乘车人特别多的时段,至少可以有个‘兜底’作用。”
定制快巴,门对门送达
在韩女士看来,围绕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无疑是体现最为明显的方面。自己使用的城际卡,其实是早几年就推出的产品。伴随近年来“京津冀定制快巴”线路的推出,这种点对点、门对门的通勤方式,在周围朋友中讨论度更高。
作为介于传统长途客运和地面公交之间的新兴定制客运服务,京津冀定制快巴自2022年7月25日试点开行。据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底,定制快巴已开通北京至河北燕郊、大厂、香河、廊坊城区、固安和天津武清6条主线,共36条支线,累计开行2.64万班次,客运总量突破100万人次,日发154个班次。
目前,定制快巴各线路具体站点情况及发车时间,可通过“京津冀定制快巴”微信公众号查询、预约出行。“有朋友乘坐燕郊到北京的定制快巴,早晚高峰能保证一小时到达,两头儿站点合适的话真是太省事儿了!”韩女士称,自己也曾关注过武清到北京的定制快巴,时间和站点还不太匹配。“武清这边发车时间是6点半,出门太早了。到达是在十里河,去朝阳的话比较方便,但我还得往西去。”她期待,未来有更多可选择的线路,能进一步优化通勤路径。
快巴属于精准匹配,目前覆盖人群有限。记者看到,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呼唤同一线路的乘客,共同提出建议,促进新线路的制定与开通。仅在4月初,就有武清城区去往北京北工大等地的定制快巴开始运行,4月22日,北京开通四惠长途客运站至天津宝坻客运站的定制快巴新线路。
【就医】
无需备案,实时可结算
通勤之外,对于大量医保、居住地不在一处的京津冀市民而言,就医的便利度,也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一环。
去年3月底,北京、天津、河北省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京津冀区域内就医视同备案工作的通知》,称2023年4月1日起,各统筹区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备案,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老家在河北邢台的白女士,一直居住、工作在北京。近来母亲也到京帮她照顾孩子,一年中约有一半时间同住北京。今年三月,她陪母亲在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就诊,体验了一把异地医保使用过程的“丝滑”。
白女士回忆,就诊前,她还不太熟悉异地医保的相关政策。取号时,因为异地医保不能通过机器自助取号,她便排队在人工窗口取号。“窗口人员一看我母亲是河北医保,主动询问是否带了医保卡等材料?当时我还挺惊讶,就问,现在看门诊也能用异地医保吗?对方没具体解释,只让我把卡找出来给她。”
窗口人员操作一番后,白女士发现,预先使用微信零钱支付的50元挂号费又原路退回,而由当地医保基金支付14元,医保个人账户支付36元。后续母亲检查、开药的总费用为500.52元,白女士使用母亲的医保卡到人工窗口缴费,当地医保基金支付193.49元,医保个人账户支付307.03元,全程都不需要自己另外付费。
“看到结算方式这么省心,妈妈也特别开心。”白女士称,以前她曾带母亲在北京看过一次病,当时花了几百元。后续报销需要回老家医保局走一遍流程,考虑到金额不大,实在懒得跑,就算了。“医保能直接结算,省去了后面的环节,对周边来京带娃的老人太友好了!”
多问一句,助政策落地
顺利陪同母亲就医后,白女士回到家中,将京津冀异地医保政策仔细研究了一番,并把详细的就医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引得不少网友询问,她也乐于热心解答。
例如,如何查看京津冀区域内的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白女士介绍,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异地备案”模块中,可以清楚查看到医药机构名单,包括住院、门诊、门诊慢特病的异地医保是否开通都有显示。“其实京津冀地区会有很多人存在异地就医的需求,但从我看到的提问,感觉大家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太知道该怎么用。作为使用终端的医院,不妨将工作做得更细致些。”
事实上,此次陪同母亲就医,白女士是去了两家医院的。除了同仁医院外,还有一家三甲医院。而不同的医院,在导诊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另外一家医院也在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的名单中,但我去窗口取号时,工作人员并没有像同仁医院一样,提示京津冀异地就医的相关政策,也没有问我要母亲的医保卡。”
在白女士看来,外地人来京就医,稍微知道点儿的,可能会多问一句,能不能异地医保,该怎么操作?有的就觉得,肯定都是纯自费呀!或者还停留在,异地医保“住院才会用到,门诊不能用”的认知。“如果窗口看得不细,不主动告知,可能这项政策就被错过了。”她建议,在取号窗口等位置附近,多做一些相关提示,帮助好的政策更加切实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