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

行者无疆1982 2024-02-04 15:38:53

公元976年(宋开宝九年),赵匡胤年方五十,正当年富力强的年龄,就在国家需要他大展宏图时,赵匡胤却病倒了,十月二十晚上,卧床不久的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匡胤有子嗣,按照前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皇帝之位传给儿子理所当然,可是其弟赵光义却最终继承了皇位。

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时,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在灭掉南唐之后,赵匡胤希望借着北征的机会,灭掉北汉,实现全国统一.公元976年八月,他以党进、潘美、杨光义为先锋大将军,兵分三路北上,到十月底,赵匡胤的部队就已经攻到了北汉都城太原城北。

眼看北汉就要覆灭,中国统一大业完成在即,赵匡胤却突然暴毙身亡,关于他死亡的原因,在史册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只是说他死时五十岁,于万岁殿逝去。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他的死因成为北宋的一大疑案。

于是,关于赵匡胤死亡的原因便产生了许多的说法,其中最为流行,也是最为靠谱的一个,便是“斧声烛影”的传说。不过这个说法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的一天,天气极为寒冷,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他弟弟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光义依诏没走,留宿于禁宫。当时侍从都在门外等候,屋子里一直亮着烛光,后来侍从们看到烛光下有闪烁的身影,还有斧头砸地上的声音,又听到了赵匡胤的呼噜声等到五更时分,便没了声息。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的消息。

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光斧影”也许不是疑案,只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并且赵光义又在喝酒时退避。用玉斧刺雪,这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过争斗的状态,晋王一狠心杀死宋太祖。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不过,关于赵光义弑兄的原因,史书上另有一种说法。《烬余录》对"烛影斧声"的故事又进行了深化,说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妃子。一日,赵匡胤病重,赵光义晚上去探望的时候,赵匡胤正昏睡不醒,赵光义便起了色心,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结果惊醒了赵匡胤,盛怒之下,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赵光义趁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赵匡胤就升天了。也有人认为,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觉了,虽欲砍赵光义,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光义。赵光义觉得自己是死路一条,于是一狠心便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然后逃回府中。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谁也不知其详。不过,赵匡胤之死与其弟赵光义当夜在皇宫内院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最为贴近真实的一种说法即赵匡胤被赵光义下毒杀害。赵光义是否下毒毒死了赵匡胤,没有证据。但史书的明确记载,赵光义很喜欢下毒:北宋时,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的。

《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留下了有关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信息。司马光作为北宋的臣子,很多话不便明说,但他在《涑水记闻》中记载道:

赵匡胤在死后,宋皇后马上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让他迅速入宫。但王继恩却直接前往开封府找兼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半夜三更,在开封府门口,王继恩看到,赵光义近臣、医官程德元。于是,程德元带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

司马光记载说,对于是否马上进宫,赵光义“犹豫不敢行”。在此情况下,宦官王继恩催促赵光义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并且,赵匡胤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要是行动晚了,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王继恩、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进宫。宋皇后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召自来的赵光义。宋皇后当场被吓得目瞪口呆,后来,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私下称呼。赵光义对此回答了一句:“共保富贵,无忧也!”

从遗留的被筛选过的史实来看,从赵光义的顺利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各种迹象都显示,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所以,整个过程都很顺利。

当上皇帝的赵光义,对夺位的功臣大加封赏,王继恩任宫苑使,负责整个皇宫后苑;程德元则从一个医官,被封为刺史,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不管不问,内在门道也发人深思。

还有一种说法则为赵光义平反。说是当时赵匡胤在世时,就已经按照母亲的吩咐,决定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而且他还将诏书放于密室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如果是这样,那赵光义根本没必要杀死赵匡胤,赵匡胤应当是因病猝死的。

这种说法有明显的偏袒意味,很可能史官按照赵光义的意思填写。若从情理上来说,赵匡胤被杀的可能性更大。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儿孙,按照中国传统的皇位继承习惯,没有传弟不传子的理由。

就算赵光义劳苦功高,但在赵氏家族中功高者远不止他一人,而且赵匡胤死时不过五十岁,死前夕还在指挥北征北汉的事,身体丝毫不见有不舒服的征兆,关于赵匡胤的身体状况也没有正式的史料记载,猝死一说难以让人信服。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史学家们透过当时的野史记录,大致认为太宗与太祖积怨深久,太宗篡位夺权的事情是属实的。在太祖"龙袍加身"的事件中,赵光义与赵普是主谋,功劳确实很大。当太祖临终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时,赵光义认为自己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对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心里不甘心。尽管传说杜太后临终有遗言命赵匡胤先传位赵光义,再传位弟廷美,子德昭,并立下"金匮之盟",不管这些说法是真是假,史学家们分析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太祖不愿从母愿立弟,但是没有果断立子,并且就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单独召见太宗赵光义,于是使得赵光义夺权称帝,也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疑案。

赵光义做了皇帝之后,马上就施展伎俩,逼死了弟弟赵廷美,侄子德昭、德芳,免除后顾之忧。另外,赵光义下令前朝大臣修《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让他们没有时间发牢骚;对于朝廷重臣,太宗采取了威逼利诱的策略。他还发动了两次对辽战争,将朝野内外的注意力转移到边防上去。宋太宗比较喜欢重用那些新选拔出来、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在旧臣修书,新臣谄媚的情况之下,那些史官各个谨慎言行,连腹诽都不敢,所以太宗的"烛影斧声"的原委在朝野里没有人敢议论半句,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宋太宗是用权势来治史,虽然这样使得宋朝对太宗夺权一事记载不多且多有隐讳,但是,太宗皇帝毕竟有他鞭长莫及的地方,当时辽国的史官就在《辽史》中记载了宋太宗篡位的事。

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上台,二者之间太多的巧合和离奇,史学家只能根据已有记载进行推理,但是尚无确凿史料推翻以前观点,赵光义登基至今是个谜。

0 阅读:39

行者无疆1982

简介: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