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为什么没去东北战场?到了林总麾下,能否团结共事

兵说视界 2024-05-15 10:47:53

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抗战胜利以后,主席一声令下,我军兵分十路抢占东北。

这十路大军,包含了山东、华北、华中、陕北等地的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部队,以及各大根据地(解放区)遴选出来的干部,每一路大军都有众多的名将。

这些名将,包括曾克林、李运昌、吕正操、罗荣桓、黄克诚等人。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错过奔赴东北的名将也不在少数,比如山东军区的许世友,晋察冀军区的赵尔陆,晋冀鲁豫军区的杨得志、陈赓,以及华中军区的叶飞等人。

这五大名将如果都出关,林总能不能“镇”得住呢?

【抗战时期的陈赓】

我们先来看看抢占东北的十路大军,都是哪些部队和名将。

第一支,冀察热辽16分区3个团6000多人,带队的是曾克林;

第二支,冀察热辽军区7个团1万多人,带队的是李运昌;

第三支,冀中军区4个团1万多人,带队的是沙克;

第四支,山东军区5个师1个旅2个支队6万多人,带队的是罗荣桓、萧华,将领有滨海支队万毅,山东1师梁兴初,2师罗华生,3师胡奇才,5师吴克华,6师蔡正国,7师杨国夫、刘其人,以及鲁中军区罗舜初等人;

第五支,跋涉千里的新四军3师3.5万人,带队的是黄克诚、洪学智、刘震,还有4个旅长彭明治、张天云、钟伟和吴信泉;

第六支,陕甘宁边区359旅、警1旅、教1旅和教2旅各1个团、延安抗大学、延安炮校1.1万多人,带队的是萧劲光、黄永胜、邓华、韩先楚等人;

第八支,晋绥军区32团600多人,带队的是吕正操等人;

第九支,晋冀鲁豫军区陈赓第4纵队21团1500人;

第十支,各解放区干部2万人(100个团的架子),有陈云、彭真、张闻大、高岗、李富春、李立三等人。

【挺进东北线路图】

有5个名将最终没有去成东北,其中有3位,不存在“镇不住”的问题。

首先,杨得志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就是林总的老部下,尽管林总喝了几年洋墨水、吃了几年洋面包,但回国指挥过去的老部属、红1团老团长杨得志,不存在障碍。

其次,是红一出身的赵尔陆,红军时期也是林总的老部下,抗战时期又到了聂帅麾下,如果转入东北战场,和林总的磨合也不存在问题。

第三个是来自新四军的叶飞。叶飞虽然和林总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没有交集,但叶飞军政双优,是一位成熟稳重的战将,即使他去了东北在林总麾下,也能上下同心,独当一面,发挥作用。

可能和林总发生冲突的,是许世友和陈赓。

来自鄂豫皖的猛将许世友,和林总的恩怨要追溯到1937年4月的抗大事件。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当时严厉批判红四南下,引发红四很多将领的不满情绪。

事态的发展,演变到许世友联合30多人密谋“出走”,跑到陕南寻找老部下刘子才去打游击,但此事最终被发现,抗大校长林总亲自带人到操场抓人。

许世友翻身上房和林总对峙,幸亏副校长刘伯承谆谆善诱,把他劝了下来。随后,主席恩威并施,让老许从此铁心追随,但许世友和林总从此算是结下梁子了。

【许世友在山东】

我军十路大军抢占东北,许世友应当记第一功。

最早进入东北的并非冀东八路军,而是山东八路军。而这支开启“破冰之旅”的先遣队,就是山东根据地胶东军区许世友派出的100多人,带队的是吕其恩、邹大鹏。

正是这100多人率先到达东北,才发现当时“伪满”的地盘上,除了当时比较友好的苏军、大大小小的土匪绺子,以及处于一盘散沙的散兵游勇,几乎是大片的空白。

吕其恩的情报很快被曾克林证实,加速了我军抢占东北的进程。

按照许世友的个性,第一个就请求进军东北打大仗,罗荣桓把他的意愿转报主席后,远在延安的主席却另有安排,没有让他去东北,而是担任山东半岛“渡海总指挥”。

有人说,罗荣桓点将抢占东北的人马,都是115师的老部队。

这并非事实,山东军区部队大多是从山东纵队发展而来,不完全是115师(红一方面军)的底子。而山东军区进军东北时,林总原本是要接替罗荣桓工作的。

实际上,进军东北的红四将领也不在少数,像洪学智、刘震、韩先楚、周纯全、詹才芳、程世才、胡奇才。所以,许世友没有到东北,和他出身红四关系不大。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近景者)给部队讲话】

许世友没有去东北战场,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山东战场形势逼人。

抗战时期,主席最妙的一步棋是派兵到山东,从而给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埋下了极为重要的一个伏笔。山东根据地要人有人、要粮食有粮食、要黄金有黄金,地理位置还非常重要,是东北、华北、冀鲁豫、华中的枢纽。

所以,主力大部北上的山东,面临着王耀武等重兵云集的压力,要牢牢守住山东这个大本营,离不开许世友这位熟悉胶东战场的虎将,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另外一个原因,主席也考虑到许世友和林总的相处问题。

当确定林总转赴东北以后,许世友要求去东北的愿望更不现实了。作为抗大事件的主持处理人,主席对许世友的印象太深,把许世友派到林总麾下去?以主席用人艺术之高超,他不可能不会考虑到东北战场的将帅磨合问题。山东原本就离不开许世友,又何必让他去东北和林总碰撞呢?

许世友留在山东还有第三个原因:独当一面。

在主席心目中,许世友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抗战时期,许世友临危受命到山东,打红了胶东半边天。解放时期可以放手使用,后来胶东保卫战、兖州战役、济南战役都印证了主席的远见。

【东北局开会,林总主持会议】

另外一个林总不太好驾驭的大将,是黄埔大师兄陈赓。

早在1945年11月2日,主席就曾经电告陈赓,提到让他去东北配合林总作战的事。但计划不如变化大,我军昼夜兼程抢占东北,南京方面也没闲着。

蒋校长回过味来以后,不但加强了进军东北的步伐,中原、华中、山东、山西、冀北等地的气氛,也骤然紧张起来。不但许世友离不开,北上的叶飞纵队也留在了山东,杨得志、赵尔陆也是同样的原因留在了华北。

随着晋南地区形势紧张,原定进军东北的陈赓纵队只能先把眼前的事管好,3万人的陈赓纵队进军东北的只去了一个21团,1500人。陈赓和林总的合作,也因此推迟了4年。

如果陈赓进入东北战场,黄埔的小师弟林总能不能驾驭得了大师兄?

其实,如果陈赓到了东北,林总当然需要尊重这位大师兄,陈赓也会成为林总的一员大将,甚至能够在东北初战不利的态势下,让部队少走很多弯路。

和许世友相比,陈赓同样有主见、有个性,但善于和上上下下团结共事。尤其是主席在东北实行“一元化”后,林总的权威无以复加。以陈赓一贯的组织性、纪律性,是完成能够在组织的领导下履职尽责、建功立业的,历史就会有另一番精彩了。

参考资料:《十万大军进东北》,刘标玖、衣晓白著,解放军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

1 阅读:547
评论列表
  • 2024-05-26 12:35

    如果都去了,估计四个兵团司令分别是萧劲光、程子华、陈庚、杨德智了,刘亚楼继续参谋长。

兵说视界

简介:聚焦国际风云,深耕战争军事,获评“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