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烈日“开处方”抓管理,30余年扎根田间地头只为让中药材更高质高效|劳动者之歌

新黄河 2024-05-01 13:20:38

穿梭于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菏泽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王连祥不停地忙碌着。上千次实验、筛选,不停观察产品溶解性和稳定性及施用效果......这是王连祥团队多年来的日常。

有的科研人员做了一辈子肥料研究,都没能破解水、肥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的难题。王连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们用不到3年时间,创新形成了农用短链低聚磷酸铵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该技术用于生产液体水溶肥料可将养分含量提高2倍,实现水肥同施,且肥料产品具有缓释功能,可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现在,生产“健康”药材,拉长中药材产业链条,实现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造福当地百姓,是王连祥的心愿。

从清晨到深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他为农业增产增效竭尽全力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试验田里,一半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半种植牡丹芍药等中草药。最近这段时间,王连祥和团队的科研人员忙着做好苗期观察,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并适时记录好实验数据。他们的目标一致,就是促进中草药健壮生长,为药材的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王连祥一直致力于土、肥、水领域的创新研究,围绕滴灌节水、随水施肥环节急需解决的专用肥料品种问题,在科学高效利用水、肥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每天从清晨到深夜,在实验室内配比合成新型肥料,每隔2个小时观察产品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检测养分含量,验证肥料产品的养分水解缓释快慢;为拿到第一手肥料配比数据和资料,实验关键时期还要保证一个相对集中的科研时间,吃住在实验室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为探索研究磷元素在大田土壤作物中的运移规律,王连祥和团队科研人员夏季在田间一蹲就是大半天,四周庄稼围得密不透风,大棚内更是又热又闷,就像“走进蒸笼里”,但是越是高温越要干,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汗水和泥水。30余年的时间,他把田间地头当成“办公室”,皮肤也被晒得黝黑,笑称自己的职业其实是一位“农民”。

形成现代中药种植加工提取产业链

促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收

每年秋季,乡间田野一派丰收景象,菏泽市东明县万亩虎杖基地的中药材也进入了采挖期,采挖区域的虎杖根茎破土而出。在黄河滩区,种植虎杖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就业增收的新渠道。那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虎杖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7平方千米。

“虎杖进车间提取之前需要有个完成虎杖苷转化白藜芦醇发酵的过程,后来通过技术攻关,添加复合生物酶提高了白藜芦醇的转化率和提取率。”王连祥说,以前的正常发酵需要5天以上,添加复合生物酶之后可以提前两天。同时,他的科研团队制定并发布了虎杖规范化种植技术地方标准,从育苗、种植到施肥、打药、田间管理,再到采收、储藏等等推动标准化生产管理。目前技术合作单位东明格鲁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虎杖提取物成品已达到年产量300多吨,年加工虎杖量可达1.1万吨,从生产工艺到产品质量,再到售后服务,一直为用户和同行所称道。

在鲁西新区的陈集镇,这里的山药不仅可以吃,还可以通过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售卖实现增值。“我们通过科研技术的推广,让山药制成的山药粉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研发山药超声提取多糖技术工艺设备,可缩短提取时间约60分钟,节约人力、水电等能耗,降低溶剂用量约30%,提高了产品的纯度。通过延长山药加工产业链,现在的山药加工提取产品已经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国家了。”王连祥说,此外,还有牡丹、丹参、红花等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科研于一体的现代中药种植加工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益。

承担多个国家省市重点研发科研项目

新技术应用使作物增产6.5%,节约水肥15%以上

大量的科研时间以及科研成本的付出,有时候也不一定会换来回报,往往一个技术的应用成功,需要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

“在室内实验最关键的一步,一个转化配方要经过上百次、上千次实验。因为一个生产线下来就生产几十吨甚至上百吨肥料,如果一个配方出现失误就会造成几十吨上百吨的肥料报废。送到老百姓那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个工作还需要细心和耐心。”王连祥说,一个实验配方出来后还要看它的一个田间实验效果,有没有明显增产,包括它的使用方法,配比浓度等等,“所以我们不仅在室内实验,还要去田间实验观察,确保做到万无一失。经过验证,这么多年我们研究的技术效果安全有效,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比较好。”

经过多次尝试,团队创新形成了农用短链低聚磷酸铵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该技术生产的低聚磷酸铵水溶性好,用于生产液体水溶肥料可将养分含量提高2倍,液体水溶肥料产品零下7摄氏度不结晶,性状稳定,能同时实现水肥同施,可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研发水溶肥料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该技术已经产业化应用,并形成了许多创新性成果。成果技术经企业转化产业化生产,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产品在国内20多个省(区、市)推广应用,使用该技术作物增产6.5%以上,节约水肥15%以上,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动了国内水溶肥料行业和水肥一体化的发展。

每年培训农民600多人

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首位)、国家金桥奖项目二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首位)、山东省农林水牧气象系统技术创新竞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中药行业科技二等奖1项......一张张奖状见证了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农艺师王连祥及其团队为民办实事的成绩。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专家科普工作室,普及农业科研成果,该工作室2022年被山东省科协和山东省科技厅联合认定为第一批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王连祥作为工作室领衔专家,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服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打通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在乡镇建立新型施肥技术示范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技术展示田,他主持参与农民技术培训,每年技术服务和培训基层农民600多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区,全面展示节水灌溉施肥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效果,将新技术物化成产品,让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

下一步,王连祥团队计划加大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技术研究,“将选育出适宜区域种植性状优良、活性成分高的牡丹、虎杖、丹参等中药材品种,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技术。创新虎杖原料酶转化技术,提高白藜芦醇提取率;改进利用山药、虎杖原料超声提取技术,形成规模化、清洁化生产工艺。”王连祥说。

记者:李焜染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