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下令放四百死囚回家探亲,秋后来问斩,第二年全归无人逃亡

红尘三千问 2024-04-11 21:40:52

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文治武功,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世民生于599年,祖籍陇西。年少时李世民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英勇与智慧,他曾亲赴战场,解救身处险境的隋炀帝,并在晋阳起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后来,天下反隋,李渊父子几人也在其中,其中李世民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兵攻破长安,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登基后,李世民奉旨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国家,但是他出色的才能却没能得到父亲的看重、兄弟的敬服,反而多次被兄长李承乾陷害。

被逼无奈之下,武德九年,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得了皇位,开启了唐朝的新篇章。

李世民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以民为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清明,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在这位伟大帝王的治世之中,却曾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令放四百死囚回家探亲,待秋后再来问斩,结果这些死囚第二年全都按时归来,无一人逃亡。

贞观年间,唐朝社会安定,法制日益完善。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也难免有犯罪之人。

在唐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理囚犯,当他看到一些罪大恶极、本应被处死的囚犯时,他的内心泛起一丝怜悯,不忍下手就这样直接杀害他们。

于是,他下令允许这些囚犯最后一次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并规定明年秋天他们必须回来受死。

这一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许多人认为李世民此举过于仁慈,甚至有损国法威严。

然而,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随后,唐太宗又颁布了一道法令,让全国各地的死囚也暂时回家,同样约定明年秋天自行回到京城接受处决。

当这批死囚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探亲时,无不欢呼雀跃、感激涕零。他们纷纷跪在李世民面前,磕头谢恩。随后,在刑部官员的安排下,这些死囚开始陆续离开长安城,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死囚们的心情复杂而激动。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坐着车,有的则步行而行。

虽然路途遥远、艰辛,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期待。他们想象着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想象着能够再次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经过数日的跋涉,死囚们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他们走进家门时,家人们的惊喜和激动难以言表。

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所有的痛苦和苦难都仿佛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感动。

在家的日子里,死囚们过上了简单而温馨的生活。他们与家人一起劳作、一起用餐、一起聊天。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到了第二年的秋天,约定的期限就要到了。死囚们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告别家人返回长安。

被释放的囚犯总共有三百九十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准时回到了朝堂,等待着最后的裁决。

唐太宗看到这些囚犯如此遵守诺言,按期赴死,心中更是不忍。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下令赦免了所有的囚犯。

这一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人们纷纷称赞李世民的仁德和智慧。

从此,李世民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他的“贞观之治”也因此而更加辉煌。

死亡,是每个人都深深畏惧的事情,而那些犯下死罪的人,一定是社会上的恶人。

但是,只要君主对他们施加一点恩德,他们就能如此感激涕零,甚至不惜以死相报。由此可见,人的感情是容易被触动的,而只要有人对他们施加恩惠,他们必定会竭尽全力去回报。

那么,作为君主,治理天下时,一定要以恩德为先,让百姓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这样一来,天下自然就能太平,人民自然就能安居乐业。

从统治理念的角度看,李世民纵囚归狱的做法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他深知,只有让百姓感受到统治者的宽仁与关怀,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通过这一事件,李世民成功地塑造了自己仁君的形象,增强了唐朝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四百名死囚的归来并非偶然。他们之所以能够守信归来,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的仁德之举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爱;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这种尊重和敬畏让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能够坚守信义和承诺。

0 阅读:438
评论列表
  • 2024-04-12 01:09

    手下为了证明皇帝的正确,一个死囚十个兵盯守,一个不差的拿回来的!否则,绝无可能!先不说人有求生本能。就说犯了死罪的人有多少丧尽天良,人性泯灭的?!杀妻灭子有没有?欺兄霸嫂有没有?忤逆双亲的有没有?……总不能都是鲁智深似的打抱不平,误伤人命的吧?!

  • 2024-04-30 11:25

    故事而已

红尘三千问

简介:浮生小,幻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