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上方谷,其实都是虚构的

历史客栈 2024-01-17 11:02:54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好像跟“火”特别有缘,出山后打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第二仗又是“火烧新野”,人生的最后一仗又是“火烧上方谷”。

但可惜的是,诸葛亮烧的这三把火,其实都是罗贯中虚构的,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或者说,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功劳。

先来说“火烧博望坡”,被称为诸葛亮的初出茅庐第一功,原本对诸葛亮有意见的关羽、张飞,也佩服地说:“孔明真英杰也!”

可以说,火烧博望坡,一举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至高地位。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次战斗并不是诸葛亮的功劳,而是刘备指挥的。

首先,这次战斗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在时间上就对不上,诸葛亮怎么可能提前五年帮刘备打一仗呢?

其次,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备奉命去博望县抵挡夏侯惇、于禁的曹军,设下伏兵,并烧掉了营寨,伪装出逃跑的样子,夏侯惇派兵追赶的时候,被刘备设下的伏兵打败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亲自指挥的,而不是诸葛亮。

那么,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算在诸葛亮头上呢?其实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

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高谈阔论,为刘备策划了一个伟大的蓝图,但是,关羽和张飞却嗤之以鼻,认为他就是在纸上谈兵,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急需要一次表现的机会,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因此,罗贯中就把刘备指挥的“火烧博望坡”安到了诸葛亮头上。

这段故事,罗贯中写得非常精彩,完美地塑造出了诸葛亮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的形象,让关羽、张飞大为叹服,彻底改变了对诸葛亮的偏见。

如果说“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初出茅庐第一功,那么,“火烧新野”就是他的第二功了。

这两把火一烧,让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再也没有人敢质疑他了。

但是,非常遗憾,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

而且,火烧博望坡好歹还有故事原型,虽然是刘备的功劳,但放在诸葛亮身上也说得过去,毕竟人家是一家人,但火烧新野这个故事,却连原型都没有,翻遍了《三国志》《后汉书》甚至《资治通鉴》,都没发现这个故事的影子。

看来,罗贯中对诸葛亮实在是太好了,不光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他头上,连没有的事都能给他虚构出来。

当然,罗贯中也不是完全自己虚构的,在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里面,就有这个故事的原型,说诸葛亮在博望坡烧了一把火之后,又派关羽在渡口放水,还派张飞在路口截杀,最后大获全胜。

罗贯中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分成了两个故事,前半段还是“火烧博望坡”,后半段就改成了“火烧新野”,一仗两打,一功两吃!

而且,后面这个故事写得更加精彩,先是火攻,再用水攻,还有半路劫道儿的,比“火烧博望坡”的故事更加丰富,再次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还有诸葛亮的最后一战——“火烧上方谷”,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计把司马懿父子骗到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父子就要被烧死了,却不料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这场大火,让司马懿父子逃出生天,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别说诸葛亮失望了,就是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会扼腕长叹,要是这把火烧死了司马懿父子,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些五胡乱华的事了!

不过,我们还是别为古人操心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也无论是写诸葛亮还是写司马懿,都没有记载过这个故事,只能说明,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虚构的。

其实,以司马懿的隐忍性格,他是不会冒这样的险的,这个人太过于求稳了,就连把诸葛亮包围了都不敢进城,何况是这次为了抢粮而身犯险境,是完全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的。

罗贯中之所以要虚构这个故事,无非就是在诸葛亮临死前再神化他一次,最后体现一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不过,罗贯中毕竟还是不能篡改历史的,就加了一个“天降大雨”的故事,没有让司马懿父子命丧上方谷,不然的话,历史就乱了。

而且,加上了这个故事,也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悲剧色彩,即使用尽了全力,终究还是敌不过“天意”!

这次失利后不久,诸葛亮就郁郁而终,他的北伐大业,也彻底失败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0 阅读:281

历史客栈

简介:《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