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牪犇!牛产业、产业牛,“中国第一牛县”打造全国第一个5G牧场|探“先”山东

新黄河 2024-05-10 18:01:09

全县人口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从事肉牛行业;原材牛肉先后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合青岛峰会等重大场合;120万头屠宰能力列全国县级第一位;全国唯一两次承办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的县区;国内首家万头肉牛5G牧场……

5月10日,“行走先行区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滨州的阳信县国家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自1988年,阳信县建立鲁北地区第一家肉牛屠宰场加工企业起,经过三十多年的深耕,阳信肉牛产业总营收达到600亿元,牛肉产品遍布全国各地。阳信“牛县”的名声越来越响。

会养牛更要“慧”养牛

上午10时左右,在亿利源5G牧场,一头皮毛黝黑发亮的鲁蒙牛正将头从在栅栏空隙中探出,准备饱餐一顿。阳信县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民泽介绍,“这是我们引进新西兰安格斯黑牛后,与当地鲁西黄牛、渤海黑牛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鲁蒙黑牛’,不仅肉质好,而且抗病能力繁育能力都很强。”据了解,鲁蒙黑牛的生长周期长达30个月,其中高品质的肉牛单头价格可达20万元。

越是传统产业,越要拥抱现代。面对现代化浪潮,牛肉屠宰加工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记者注意到,牧场内的每头牛的耳朵上都佩戴着“身份证”——电子耳标。“我们目前已实现从养殖环节到流通环节的智慧化管理。”阳信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阚玉盟告诉记者,通过电子耳标、复码管理等“互联网+”技术,阳信的肉牛品牌都可以汇总到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一品一码,建立起全流程追溯体系。

海关建在园区边,进口“一键直达”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阳信县2021年累计加工进口牛肉约36万吨,占全国牛肉进口量近1/6,但是90%以上通过外地中间商采购,价格高、渠道杂、品质难以保障,日益成为制约阳信牛肉产业发展的瓶颈。

“阳信有429家通过SC认证的牛肉加工企业,大部分是以加工进口牛肉为主,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高点定位谋划,推动建设了阳信县进境肉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为提供优质的进口牛肉产品的货源带来极大便利。”阚玉盟说。

去年,山东省阳信县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投入运营。自此,阳信县结束了进口肉类只能在青岛、天津等入境口岸完成海关检验检疫的历史,把肉类进口的“入海口”搬到家门口。

目前,全县肉牛屠宰企业76家,年屠宰能力达到120万头,肉牛产业的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带动了近12万人就近就业增收。

“链”上发力,“牛魔王”也可以“七十二变”

自古以来,牛在农耕文化和运输领域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业发展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如今,一头牛的应用场景正变得更加多元,阳信牛智谷产业园展厅里,展现着一头肉牛的“七十二变”:牛肉预制菜、牛骨雕作品、牛骨瓷器皿、牛毫笔……可谓“牛尽其用”。

“牛身上可以说是全身都是宝,除了食用,我们也延伸出众多牛副产品。”阚玉盟介绍,雕刻做成的牛骨艺术品,销往全国各地;34家牛皮加工企业,年加工牛皮1500万张……产业链的拉长提升了肉牛产业的附加值,比如,优质的单件骨雕作品售价可达数万元。

如今,阳信已形成集“饲草种植一犊牛繁育一标准养殖一屠宰加工一冷链物流一餐饮连锁一皮革制造一科技研发一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肉牛产业发展更是从单一变得多元。“牛在世界养,肉在阳信产,吃在全中国”,阳信“牛”的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张成地 记者:李庆斌 校对:冬平 编辑:刘玉红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