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荀彧用生命告诉我们——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

南山东篱 2023-03-11 15:59:43

《三国志•荀彧攸贾诩传》: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初平二年,曹操在兖州(今山东)招贤纳士,荀彧带着他的侄子荀攸来投奔,曹操十分高兴,拉着荀彧的手说:“从此之后,你就是我的子房啊!”这一年, 荀彧二十九岁。由此可见,荀彧在投奔曹操之前,已经是当下名士, 声名远扬。

荀彧

荀彧投奔曹操后,对曹操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关键时刻,总是为曹操提供的正确决策,让曹操的实力一步一步壮大起来。

扎根兖州图天下

兴平元年,曹操以报杀父之仇为名,率领大军征讨徐州陶谦,让荀彧留守老巢兖州。陈宫因素与曹操不和,看到兖州空虚,劝说陈留太守张邈反叛曹操,于是让吕布起兵攻打兖州诸郡。当时兖州多地 响应吕布和张邈,纷纷投降,形势十分危急。

荀彧得知张邈反叛后,一方面整肃军队,设置防务,另一方面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带兵支援鄄城。同时荀彧又派程昱去说服东阿和范县两地不要倒戈,最终保全了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城。曹操得知消息,知道若兖州丢失,将无家可归,于是迅速撤兵回到鄄城。

徐州刺史陶谦死后的第二年,曹操欲先攻取徐州,然后攻打吕布。荀彧建议曹操先攻打吕布,把兖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再向外发展。如果先攻打徐州,很难打赢,倘若再失去兖州三城(鄄城、东阿、范县),那么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更别说图霸业了。曹操听取了荀彧的意见,平定了吕布,在兖州扎稳了脚跟。

《三国志•荀彧攸贾诩传》: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奉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割据,皇帝就像一个木偶,被权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是居无定所。

曹操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看到了皇帝的利用价值,想把皇帝迎奉到许都。曹操在争取手下意见时,遭到了反对。此时荀彧旗帜鲜明的建议曹操:要勇敢的站出来,把皇帝供奉在自己身边,做一个忠臣良将,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样很快就能让天下统一起来,实现大一统。

曹操听了荀彧的意见,迎接天子到许都。天子任命曹操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曹操征战在外,军国大事交给荀彧处理。

平袁绍统一北方

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都时,袁绍已经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区域,实力强大,他经常书信藐视曹操。曹操想去征讨袁绍,无奈实力达不到,这时荀彧对曹操说:你一定可以打败袁绍,因为在各个方面袁绍都比不上你。

度量上。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谋略上。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用兵上。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德行上。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展开官渡之战。双方相持半年后,曹操军队粮草不足想要撤兵,于是写信给荀彧,征求他的意见。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但双方都是一样的,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僵持半年,袁绍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曹操听取了荀彧的意见,使用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建安六年,荀彧建议曹操乘袁绍新败,应当度过黄河消灭袁绍,一举平定河北。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自此,北方平定归曹操。荀彧因功绩甚伟,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从以上三个事件看出,每当曹操在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候,荀彧都会给他很重要的意见。历史证明,荀彧的给曹操意见都是正确的。

就是这样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为什么会分道扬镳呢?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为了拍曹操的马屁,上奏朝廷曹操应晋爵为国公,加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起兵应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为目的,当对大汉怀着忠诚之心,不应该等魏公有篡汉的心。

你想啊,董昭等人去征求荀彧的意见,能是董昭的意思吗?一定是曹操让去的。

荀彧的态度让曹操对他产生了不满。于是曹操派荀彧到前线谯郡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不久在寿春忧郁而亡。

关于荀彧的死,还有这样的说法: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聪明的他明白了曹操的意思,立即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荀彧为什么不同意曹操做魏公呢?

这就要从荀彧的出身说起:荀彧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位列三公。荀彧年少时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称之为“王佐之才”。

荀彧是士族阶级的代表。他和诸葛亮一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要把东汉王朝重新恢复起来。

荀峪要恢复东汉王朝,为什么一定去投奔曹操呢?荀峪看到当时的东汉中央对地方完全失去控制,地方军阀割据,各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之间相互攻伐,社会秩序混乱不堪,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就要找一个强有力的集团做依靠,让这个集团把其他势力吞并掉,等统一全国后,再把权力交给大汉朝廷,实现社会秩序井然的目标。

打个比方来说,荀彧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钟馗。可是鬼太多了,荀彧要找个段位高的钟馗,这个段位高的钟馗就是曹操。荀彧想的是曹操打完了鬼以后,把权力交给汉献帝或者是汉献帝的继承人。

他万万没有想到,曹操这个钟馗在打鬼的过程中自己变鬼了,最后自己要做魏公。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汉了。

荀彧坚决不同意曹操做魏公,这样一来,曹操和荀彧在政治上开始分道扬镳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荀彧对曹操的做法无能为力,他的内心也一定是无比绝望的。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化为泡影,他的心已经死了。

最后一句话:荀彧是东汉末年为数不多的有匡扶汉室理想的人,但是由于他的理想不切实际,导致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