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朱老总住店,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被100多敌人团团包围

南斋孤风中 2024-04-16 21:35:38

1927年11月,南昌起义失利。

剩余的起义军,四散奔逃。

整个江西省的乡村,到处是焦土和硝烟。

一座座村落被战火夷为平地,只余断垣残壁和被烧毁的竹林。

难民哭嚎声不绝于耳,一片悲凉。

朱老总所率领的这支小分队更是遭受重创,成员不断减少。

国民党步步紧逼。

他们就像一支残烛,随时可能被吞没。

危急关头,朱老总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结拜兄弟——范石生。

云南讲武堂时,朱老总、范石生、杨蓁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人在讲武堂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他们一起学习军事理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一起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

每当夜幕降临,星空下的讲武堂显得格外宁静。

三人便会在操场上,或是那棵古树下,针砭时事,探讨未来。

一次,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午后。

三人在讲武堂的一角,模仿着古代英雄刘、关、张的故事,焚香结义。

发誓无论将来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互相支持,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战。

眼下范石生,正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6军的军长。

而且一向思想开明,或许能够接纳他们?

于是,朱老总决定亲自前往找范石生求援。

临走前,他将手下剩余的人马安排在一处隐蔽的竹林中扎营,等待他的归来。

团团围住

一个夜晚,天色早早就黑了下来。

朱老总带着一名警卫员,行色匆匆赶路前往湖南汝城。

这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几次差点遭到国民党人马的袭击。

最后总算抵达了一处小镇,朱老总决定在这里暂作歇脚。

谁知这小镇也并不太平,敌人早已将目光锁定在了朱老总身上。

不知是谁泄露了消息。

很快一支100多人队伍就赶来了,把朱老总住的住所团团围住,出入口严密看守。

住所里,朱老总从窗口向外望去。

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外面已经被重重包围了。

他意识到,今夜无路可逃,掉入了敌人精心布下的圈套。

左右无门,朱老总当机立断。

带着警卫员从窗户翻了出去,潜入隔壁一家伙房中。

伙房里热气腾腾,锅碗瓢盆杂乱无章。

朱老总二话不说,往身上系上一条破旧、油腻的围裙,装作正在炒菜做饭的伙夫。

就在此时,民团的人已经闯进了客栈,把房间里里外外翻了个遍,可还是没找到朱老总的踪影。

一筹莫展,只能气冲冲地冲进隔壁的伙房。

伙房里炉火,将朱老总的脸映照得通红。

混在厨房伙计中间,他若无其事地切着白菜,时不时拿起锅铲翻动两下炒锅。

头目气冲冲地闯进了伙房。

手下的枪口,直直地对准了朱老总和那名警卫员。

他上下打量着这两个打扮邋遢的“伙计”,眼神里透露着戒备。

“你们看见朱老总没有?“

头目粗暴地问道,枪口在两人身上指来指去。

“快说,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朱老总心中一惊,赶紧装出一副胆小怕事的模样,双手捂着脸,几乎要哭出来的样子。

“饶命啊!我哪里见过什么朱老总?只看到有个人影从后门跑出去了...”

头目不甚相信,火冒三丈地盯住朱老总,枪口越离越近。

“我就是个做伙夫的,专给客人做饭...”

朱老总强颜欢笑,越发露出一副胆怯的样子。

民团头目的目光,在他身上上上下下扫视,朱老总强作镇定,心却在怦怦直跳。

只要被识破身份,今日就难逃一死!

他垂下眼帘,斜视着头目凶神恶煞的面孔,不禁吞了口唾沫。

头目打量着他那张布满皱纹、胡子拉碴的疲惫面容,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

朱老总由衷庆幸,自己这一身老成相,否则定会惹人怀疑。

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佝偻着腰杆,努力摆出一副伙夫模样。

“哼,看来真是打听错了!”

头目冷哼一声,狠狠地瞪了朱老总一眼。

“没什么,咱们继续去后门找那个家伙!”

话音刚落,武装民团就快步离去,很快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

朱老总这才长出一口气,加快脚步,远离这个危险地带。

“沉稳”的气质

朱老总自小,就显得老成持重。

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沉稳的气质。

参加革命后,他和红军战士们同甘共苦,吃同样的窝头干粮,穿同样的棉布旧装。

根本看不出半点将军的派头来。

每当朱老总,跟着大部队行军的时候。

他总是默默地插在战士们中间,很难被人一眼认出。

有时候,新加入部队的战士,会把他当成伙夫,毫无顾忌地拽着他的衣袖,让他帮忙搬运东西。

朱老总从来不会生气,总是笑呵呵地应承下来,自己就跟着一块儿干活。

夜间驻扎时,朱老总也从不特殊要求。

和大伙儿一样,三五个人凑合在一起取暖。

常常有人被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老脸骗过,以为他是个阅历丰富的老伙计。

就主动凑到他身边,讲起自己的家常琐事。

会合

脱离包围后,朱老总终于在一座小镇汇合了范石生。

两人相见如故旧,朱老总将目前的窘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范石生。

范石生毫不迟疑,就答应了收留朱老总一行人。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朱老总和他的部队。

范石生决定将其“整编”入自己麾下,暂时给予一个掩护名号,等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几天后,眼见朱老总部队疲惫不堪,范石生又发放了两个月薪饷。

他特意叮嘱手下,为每一名军官加发20元“入伙费”,士兵则是5元。

虽然这些数目看起来不算多,但在那个年代。

对于一名赤贫的红军战士来说,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各处搜罗了大量军需品。

包括冬装、毡毯、背包、干粮等,一应俱全。

每一支步枪都配发了200发子弹,每一挺机枪则有1000发子弹作为补给。

当朱老总接过这笔雪中送炭般的馈赠时,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过去那些艰难的岁月,让他明白,军队只有靠自己才能生存,一分一毫的补给都来之不易。

范石生倾尽全力资助自己,实在令人感动不已。

后来的岁月

几个月后,朱老总带领部队,踏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那一刻,红四军的旗帜,在井冈山的每一个角落飘扬。

革命的力量在这里汇聚、壮大,根据地的明天愈发明朗。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和不可预测。

1939年的春天,噩耗传来,范石生不幸被刺杀,生命定格在了52岁。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震撼了朱老总的心。

他们曾在讲武堂里并肩作战,共同许下誓言。

如今却天人永隔,那份悲痛和失落,难以言表。

井冈山的小路上,四周是苍翠的松柏和鸟儿的啼鸣,但他的心却如同被抽空了一般。

回想起与范石生一起度过的岁月。

那些誓言,那些梦想,如今都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0 阅读:114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