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是一场影响巨大的事件,因为不少官员以及士人反对宦官专政,引起当朝皇帝的不满,将这些人全部罢官禁锢,因此被称为“党锢之祸”。而这样的事件分别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各发生过一次。那么“党锢之祸”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事件呢?
东汉的朝廷构成非常特殊,除了刚开始的几位皇帝,后面的皇帝基本都是年幼继位,这就造成需要外戚辅政,皇帝成年后想要权力只能依靠宦官夺权,因此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
到了汉桓帝时期,宦官专权现象越发严重,他们任人唯亲,败坏朝政,为祸乡里,造成民不聊生,引得百官以及士人的强烈不满。因此,朝中有着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士大夫与外戚联合,共同对抗宦官。
延熹九年,宦官做事越发猖狂,他们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想要在之后凭借大赦天下逃脱该有的惩处,而当时处理此事的官员对宦官深恶痛绝,因此将他们严惩。因此,宦官借着这件事向汉桓帝进谗言,将这些官员全部下狱。
当陈蕃等人听闻此事,立刻向汉桓帝进谏,并要求汉桓帝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但是汉桓帝根本没有理睬。
宦官因此对陈蕃非常忌恨,但是忌惮对方名声响亮,不能对他下手,只能对其他士大夫进行报复。这一行为让百官非常不满,纷纷指责宦官乱政。
汉桓帝在宦官的谗言下,那些官员下狱的下狱,罢官的罢官。不过此时,事情还没有真的闹大。
党锢之祸真正的导火索是在河南尹李膺处死了一个宦官党羽张成的儿子,因为这个人故意杀人,想要借着大赦逃脱惩罚,最终李膺没有让其得逞。
宦官为了报复,就诬陷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这让汉桓帝十分生气,昭告天下,缉拿士大夫。因此当时的不少名士包括陈寔、范滂等人纷纷下狱。为了让罪名成立,宦官对这些士大夫实施各种酷刑,但没有获得供词。
这件事一直持续到当年的年底,当朝外戚窦武因为同情士大夫,为他们求情。而宦官在经过几个月的报复后,也出了一口气,因此不再对士大夫施展酷刑。
永康元年,汉桓帝改元,大赦天下,这些士大夫也获得释放,但是被终生罢黜。至此,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
公元168年,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刚刚结束一年,汉桓帝驾崩,汉灵帝继位。朝政掌握在大将军窦武手中,因此开始重新起用当年被罢黜的士大夫。可是宦官不会坐看此事发生,因此不断怂恿当朝太后干涉朝政。
因此,窦武等人打算铲除宦官,重整朝纲。不料此事被宦官得知,先一步对窦武动手。他们伪造诏令,追捕窦武、陈蕃。
窦武只能带兵反抗,宦官拿他不得。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好班师回朝,并不了解局势,在见到诏令后,还以为是外戚作乱,于是进攻窦武。窦武走投无路,只能自杀。
士人的首领窦武和陈蕃死在这一次混乱当中,李膺等士大夫再一次被罢官。因为窦武和陈蕃明显是被冤枉的,因此不少朝臣上书为他们鸣冤,宦官见此就向汉灵帝进谗言,诬陷这些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当时的汉灵帝只有14岁,哪懂得这么多,既然宦官说对方想要造反,那就是造反,因此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
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一直持续,直到黄巾之乱的爆发,汉灵帝才免除了一部分士大夫的禁锢。
两次党锢之祸对于东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破坏,导致宦官变得更加无所忌惮,而百姓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这也直接导致后来的黄巾之乱,推动了东汉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