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夜色中离京,刚回国就翻脸,中美白谈了?印度怂恿日本反华

听芹谈国际 2024-04-28 07:04:53

布林肯黯然离京,筹备已久的访华行程,为何会受中方“冷遇”?布林肯刚回国就翻脸,来华的真实目标已显现?5点共识未涉及核心,中美这次是不是白谈了吗?印度怂恿日本备战台海,又是什么狼子野心?

布林肯访华遭冷遇,美国态度问题是关键

4月26日晚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结束了自己的三天访华行程,乘机返回美国。从现场照片来看,只有美国驻华大使前往送别,没有中方高级官员的身影,整个场面显得冷冷清清,中方的态度已经不言而喻。

纵观此次访问的三天行程,布林肯将两天安排在了上海,进行了大量的人文交流活动,第三天前往北京之后才开始同中方进行政治对话,在与中国外长王毅长达五个小时的交流中,双方讨论了很多中美之间的敏感话题,包括美国阻碍中国贸易与科技发展以及台海、南海紧张局势的话题,中方的语气十分严厉,希望美国能够改正错误,强化中美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但布林肯却避重就轻,只谈保持对话和管控关系,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在这场对话之后,中国外交部官网发布了中美两国达成的五点共识,即:

第一,双方继续努力稳定并发展中美关系;

第二,双方同意保持高层和各层级接触,继续发挥已恢复和新建的磋商机制作用,继续开展两军交往与中美禁毒、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合作;

第三,双方共同宣布将举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以及中美亚太事务磋商、中美海洋事务磋商、中美领事磋商及禁毒工作组高官会,中国气候变化特使刘振民将前往美国访问;

第四,双方继续采取措施扩大两国人文交流;

第五,双方就国际热点问题保持磋商加强沟通;

从这五点共识来看,美国方面确实避开了中美核心分歧的议题,在一些较为浅层的话题上同中方进行了交流,但这还不是中方在布林肯离开中国时不予送行的主要理由,真正导致中美此次不欢而散的是布林肯本人的态度问题,他前脚刚同中国达成共识,后脚就在记者会上再度炒作起了“中国援助俄罗斯”话题,声称如果中国不能解决“中俄关系问题”,那么美国就会解决,这说明此次布林肯来华访问根本就没有带来应有的诚意,中方自然也不可能给予布林肯更高的礼遇。

同时,布林肯的所作所为也让很多媒体意识到了此次访问只不过是拜登政府在美国大选之前为自己积累选举筹码的一次政治表演,是单纯的“为了对话而对话”。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就在评论布林肯访华的报道中写道,布林肯访华基调友好,但拜登强硬政策令中国不满。

英国媒体BBC则在报道中表示:“中方对布林肯访华已经提醒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暗示布林肯在此次访问过程中并没有遵守中方所划定的红线,导致这次访问并不成功。

而法国《世界报》则在刊登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布林肯访华的目的就是维持脆弱的中美关系,保持最低限度的对话,以避免紧张局势升级,他访华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中美之间得以维持对话。

这和布林肯访华行程之前各方对布林肯寄予厚望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媒体都很难想象,美国提前派出数名高层官员进行铺垫访问,进行了如此长期的准备,通过舆论炒作制造出了大量的政治筹码,最终的目的居然只是让布林肯在中国说出一句表达拜登政府对华强硬态度的话,以帮助拜登拉选票。

但这还不是拜登政府利用布林肯访华来影响国内选举态势的全部操作,布林肯刚刚结束访华行程之时,就趁访华的舆论热度尚在,抛出了一记重磅炸弹。

布林肯翻脸指责中国,拜登的政治计谋全部无效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4月26日的报道,布林肯刚刚结束访华之行就接受了该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布林肯宣称,当前美国“已经看到了中国试图影响甚至直接干涉美国大选的证据”,并希望“确保尽快结束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布林肯还暗示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利用美国现有的社会分歧来从事“影响力行动”,甚至使用人工智能来煽动美国国内的社会情绪,影响美国国家稳定。

对此,中方早在4月初时就已经进行过辟谣,当时拜登政府以“开放沟通渠道、负责任管理竞争、防止意外冲突”的名义,对所谓的“中国干预选举”表示关切,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就出面发表声明,强调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有关中方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说法是凭空捏造。

时间过去大半个月,美国方面没有拿出所谓的中国干涉选举的证据,反而老调重弹,再次制造起了谣言,而且选择的时机还是布林肯访华这一重要节点,这种前脚还在对话达成共识,后脚就直接翻脸的态度,必定会对中美双边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样恶意中伤,拜登想要获得的效果无非就是将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推到中国头上,并且暗示共和党方面正与中国同谋影响美国社会稳定,从而诱骗更多的选民为其投票。

不过,拜登借此获得的政治利益不会太多,这已经不是民主党第一次炒作所谓的外国干涉美国选举,在2016年特朗普成功赢得美国大选时,民主党方面就曾经炒作过“通俄门”事件,声称特朗普是借助俄罗斯的力量干涉美国选举才赢得总统大选,但如此多年时间过去,民主党始终没有拿出实际证据来印证其说法,如今再次故技重施,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恐怕不会有太多美国民众愿意相信这种说法。

更何况,稍微有脑子的人都能想清楚,现如今的美国大选已经成了拜登和特朗普的二次对决,中国有什么理由去干涉美国大选?帮助特朗普赢得胜利,最终还是会迎来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帮助拜登获得胜利,中美科技战又会愈演愈烈,二者谁上台对中国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根本就没有干涉的必要。

而且当前美国正在愈演愈烈的社会运动,也没有因为拜登的谎话而出现停歇的势头,美国国内的反以和平游行正以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拜登这时候选择拿中国开刀,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要损害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中美双边关系,还要被自己曾经的选民票仓所唾弃,看着自己的选票不断流失。

归根结底,拜登政府始终都没有明白,打“中国牌”并不是万能的,以中国为借口转移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是有上限的。在俄罗斯问题上,引发美国民众不满的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援助俄罗斯”,而是拜登政府无视国内的民生与经济发展,将大量本属于美国人的利益输送给乌克兰;在巴以问题上,美国人所怨恨的也不是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否被中国夺走,而是拜登政府没有站在人性的一边,无视人道主义灾难发生,这样的问题从根源上已经与中国无关,不可能以中国为借口转移矛盾,即便拜登再怎么制造出打压遏制中国的政治表演,也不会有更多选民去为他投票。

拜登真正的出路反而是继续缓和中美关系,恢复中美经贸,从而加强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如此反而有利于停止社会骚乱,缓解社会矛盾。很可惜拜登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美国注定会在动荡与不安之中迎来2024年的大选,拜登获胜的机会也愈发渺茫。

中美白谈了?布林肯访华有无意义?

在布林肯翻脸之后,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些重要问题,那就是中美这一趟是不是白谈了?布林肯的这趟访问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对此,观察者网在4月26日发布了一篇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的访谈,对此次布林肯访华进行了全面总结。

其中,吴教授指出,布林肯此行究竟有没有意义,要取决于如何衡量。如果从中美双方推进落实共同愿景的角度来看,这次访问还是有一些积极成果的,双方形成的五点共识延续了中美缓和的愿景;但是若从布林肯访华之前美方的愿望清单来看,此次布林肯恐怕没有达成他的预期目标,不论是在中国产能过剩还是南海问题、乌克兰问题等区域局势问题上,中方都没有对布林肯做出让步。

据此来看,中美此次并没有白谈,看布林肯后续翻脸的内容我们也能发现,他所捏造出的一些指责,其实和中美五点共识并没有太大关联,双方之间的共识已经达成,不管美方找出怎样的话题来抹黑与指责中国,这些共识本身都会继续落实,在中美双边关系中起到稳定作用。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此次布林肯访华的整体失败,访问前列出的任务单没有达成,又损害了中美之间脆弱的双边关系,即便五点共识继续落实,也只能在浅层维护中美双边关系,改变不了双方深层分歧正在持续扩大的现实。

而长期将中美双边关系维持在这种紧张但不直接发生冲突的状态是十分危险的,即便从自身利益考量,美国也应该重新思考中美关系的定位,拿出更多的措施与诚意来稳定中美双边关系,以弥补布林肯访华造成的损害,否则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中美关系陷入僵局,甚至出现新的冲突风险。

印度怂恿日本干预台海,对华野心暴露无遗

在中美关系愈发微妙之时,一直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的印度正在伺机而动,试图借助当前西方阵营反华的局面,利用美国盟友的力量来遏制中国。

在4月26日时,印度著名鹰派学者切拉尼就在《日经亚洲评论》上发表署名文章,宣称美国和日本对俄乌局势的关注正让中国威胁与日俱增,因为美日两国无法同时对抗中俄,日本应该首先关注自身周边所存在的潜在武装冲突风险。

他在文中表示,日本当前对于台湾问题的武装冲突准备不足,却加深了与乌克兰的接触,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因为俄乌冲突的延宕已经阻碍了美国为首的国家遏制中国“扩张主义”的努力,使美国的战略资源捉襟见肘,增加了中国周边发生冲突的危险,日本以乌克兰为中心的政策会带来风险,具有短视主义特征。

这番论调很明显是在怂恿日本放弃与美国共同应对俄乌冲突,而是首先将精力放在家门口,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对华战争做武装准备。

在学界炒作的同时,印度政界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渲染,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当地时间4月23日的一场活动中,就再次把矛头指向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对华政策,宣称中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挑战”,但印度却刻意忽略了这一问题,他呼吁印度重点针对中国,防止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对抗印度。

这些来自学界与政界的声音证明,印度当前已经陷入了一场反华狂热的浪潮之中,无脑地将中国视作印度的唯一敌人,想要继续加强印度同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联系,令其分拨更多资源到中国周边,与印度一同遏制中国发展。

对此,中国方面必须有所警戒,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对话的态度对待印度,希望能够协商解决中印之间的双边问题,但在如今印度的表现之下,中国应该重新审视中印对话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中方维持对话态度给自身带来的风险,继续加强全方位的国防建设,谨防印度联合其他国家扰乱中国周边秩序,引发新的战争。

0 阅读:1470

听芹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