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原儒思想,建立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极力想要维护社会稳定

平心读史 2022-02-27 16:30:14

实学,指的是儒学发展到明清时期,而呈现的儒学新形态,强调学问的事功实效,是与理学同源但又与之存在对立的学术思潮,相对于同时代的道学或理学,实学最明显的特征是崇实黜虚,反对理学的空谈无用,提倡实说、实功、实效,甚至还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等。

李贽原儒思想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实学思想倾向,很好的推动了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如李贽中对富民、教民等民本理念的认真践履、涟厂桥的艰难修建、庙学的迅速恢复以及对教化之事的亲力亲为,对当时和后世对实学的关注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童心、私心、势利等观念的提倡,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为商业的发展做了思想方面的动员,引起了人们对实学的关注。遂民之欲君民观的提出,所指向的是不关注百姓日用实际的明统治者,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更重要的是李贽死后,其著作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对《大学》等原儒经典的诠释,也非常有利于实学思潮的兴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李贽堪称“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独立兴起的标志。”当然,明清实学的代表性人物,除了早期的张居正、李贽等早期代表,还有东林派的顾宪成、黄宗羲、顾炎武包括后来的王夫之等实学派主力军。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知道东林派和李贽可以说是一对生死冤家,东林派人士几乎都对李贽采取了最严厉的批判态度,如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不给李贽立案,顾炎武更是称李贽为:“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王夫子对李贽也大力批判。既然说李贽原儒思想推动了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那么为什么东林派实学家们,大多对李贽采取批判的态度呢?应该从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相同之处。李贽和东林派都强调学问的真实效用,反对理学空谈性理轻视实务,除了前文提到的李贽对实学关注,其他地方李贽也多有提及。

李贽非常注重学以致用,认为仕即为学,学可以仕,仕学为一,学要能见实效方是真学问,治国、平天下是实事,能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即是真实学问,对于孔子先行二字的解读,李贽也是从实学角度进行的诠释,足见李贽对实学的关注。

另外李贽对西方学问也大胆接触,许苏民先生把李贽的这种注重实效的学风形容为:“道不虚谈,学务实效,提倡实学实行实说。”而以东林派为代表的实学也强调经世致用,并树立起了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实学理念。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李贽和东林派是相通的。

其次,冲突之处。一方面,从学术渊源的角度讲,李贽原儒人性论对童心、私心等概念的提出是受了时代因素以及左派王学的影响。

如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种对民生存之欲的肯定,即是对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继承,其对私心等概念的提出,则是受了王畿无善无恶说的影响。

不过李贽因其偏激的性格,及反道学的需要而走了极端,触及了儒家社会的道德底线,而这一点恰恰是东林学派所要矫正的社会现象,东林派有着强烈道德担当意识,明确反对无善无恶之说,他们认为这种观点对社会危害极大,容易导致忽视道德的可能,这样,李贽必然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

另一方面,正如沟口雄三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本身作为明士大夫的李贽,他所追求的是:以国家共同体中民的欲望为主体、以里甲制为框架的政治改革构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明朝里甲制功能的丧失,作为地主、富农以及工商阶级代表的东林派,他们所追求的是:富农主导型的乡村共同体构想。

因为东林派不仅仅要致力于乡村道德秩序重建,还自觉肩负起了批判皇族特权阶层暴行的历史使命,而李贽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就表现出来了强烈的冲突。不过冲突归冲突,作为富农、工商阶层的代表,东林派在对李贽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对其合理的人欲、民欲思想成分进行了自觉继承。

综上可知,李贽原儒思想中对势利、私心、从民之欲等概念的提出和倡导,伴随着李贽著作的广泛传播而有了相当的影响力,有助于世人冲破体制化理学的樊笼,对实学思潮的兴起做了很好的动员。

同时,李贽原儒思想对事功之学的强调,对经世致用的倡导,更为明清实思想兴起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东林派虽然对李贽进行了猛烈批判,但对其合理的思想成分进行了自觉继承。所以,李贽原儒思想对明清实学思潮,有着很好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0 阅读:33

平心读史

简介:平心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