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生会骂不信《黄帝内经》的人吗?

深水聊养护 2024-05-11 07:14:48

但凡了解一点《黄帝内经》存续历史的人,都不会信当中的任何一个字

一个让所有中医粉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

迄今为止,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内经》”十八卷依然没有找到两汉原本

而同时代的《扁鹊医书》、《张家山医简》、《却谷食气》、《导引图》等等经典中医古籍目前都已出土

写在竹简上的《张家山医简》

那我们中国能找到的最早的《黄帝内经》版本又是哪个年代的呢?

答案是——元代

这就是著名的“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目前该书存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

所谓成书于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我们能看到的版本却是1000年以后的版本

而中间这1000年里,《黄帝内经》处于完全断续的状况

距今600年的《永乐大典》都断续了,你要说这相隔了1000年的《黄帝内经》和西汉的原版一模一样……

哪里来的自信?

事实上“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和西汉原本一点关系没有

因为在该书的序言里将自己的“身世”交代的一清二楚:

“是书乃医家至切至要之文,惜乎旧本讹舛漏落,有误学者。本堂今求到元丰孙校正家藏善本,重加订正,分为一十二卷,以便检阅,卫生君子幸垂藻鉴”

而勘校人署名的是:

“启玄子次注,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孙兆重改误”

了解中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帮北宋时期的名医

《宋史》记载,宋仁宗嘉祐年间成立“校正医书局”,派林亿、高保衡等人对唐王冰版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加以校勘,正谬误六千余字,增注二千余条

校正医书局

所以这就跟叠BUFF一样,元本《黄帝内经》是跟着宋本《黄帝内经》改来的;宋本《黄帝内经》又是跟着唐本《黄帝内经》改来的

叠来叠去原本早就改的不知道啥样子了

而汉代距离唐代超过400年,王冰全凭自己一张嘴就说找到了400年前汉代断续的《黄帝内经》,如果这是真的,那真是折煞我们今天的考古学,丢死人了

当然会有人抬杠说mr深水怎么不提金本《黄帝内经》?

拜托,金本《黄帝内经》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首尾均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拿“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申请世界记忆名录,而不是更早的金本

那么你以为这就是《黄帝内经》不可信的原因了?

非也,史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交叉验证,这也是最让人害怕的一种研究方法

放在《黄帝内经》这里,就是万一我们找到了另一版的《黄帝内经》,而且内容和“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有明显差异,这可怎么办?

麻烦的事,这件事就真的发生了,但并非发生在中国

记得我文章开头里写的“我们中国能找到的最早的《黄帝内经》版本……”,这里我有个限定词叫“我们中国”

没错,在隔壁日本也发现了流传过去的《黄帝内经》

日本文政十三年,也就是1830年,在日本的仁和寺里发现了唐代时流传进日本的手抄《黄帝内经·太素》,作者是不是唐代王冰,而是隋朝的杨上善

日本仁和寺里的《黄帝内经·太素》

和国内的元本《黄帝内经》不同,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主要是后世对先秦时期遣词造句方式的解释和修订,其修辞和语法和元本《黄帝内经》完全不同,几乎可以看作是两本书

后来几经辗转,《黄帝内经·太素》的影印版由当时的驻日钦使杨守敬带回国内,并于1924年修订出版

这就成了与王冰版并列的另一支《黄帝内经》,史称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

而我们今天史学研究基于元本《黄帝内经》,而学术研究则基于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

你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的中医人看到的《黄帝内经》,其实是1924年民国时期的从日本回流回来的修订版

就问你曲折不曲折、复杂不复杂吧

所以今天你问我为什么不信《黄帝内经》?

因为从史学考据角度来讲,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黄帝内经》和2000年前的原版《黄帝内经》没有一毛钱关系,在秦汉版《黄帝内经》出土之前,这就是一本“伪书”

而我们的中医人,就拿着这样一本“伪书”来学习中医、使用中医

还希望有更多的人相信《黄帝内经》?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深水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