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君子之道

大道知行 2024-03-16 18:52:27

《周易》作为先秦“六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典,其内容广博浩瀚、絜静精微,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常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君子在立身行事、知识学习、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提供指引。具体表现为:

其一,《周易》鼓励生命的自我实现和完善。《易传》认为古经中的每一卦象都代表着一种生命理念和价值。君子能够从具体的现实出发,随时随地通过行为来完善更高的品质。《乾·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所谓“进德修业”,涉及更为完整的人格观念和标准,包括德行、业务、忠诚、诚实、智慧、正义、谦逊、静心、及时、恒久等。可见早在文明之初,《周易》便不断劝诫人们,想要追寻光明的成功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进德与修业。为此,君子要“日新其德”,要“自强不息”。如要知几,快速果断地把握事物变化的微妙情状,谋始有终,“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系辞》);要能随机应变,适时而动,“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系辞》);君子应“持中守正”,言行有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象传》)。

其二,君子能够在困境和磨难中进取遂志。王阳明说:“蹇以反身,困以遂志。”(《赠刘侍御二首》)困境和磨难有时不可避免,突破了可以更上层楼,而退缩畏难终将失败。君子观《蹇》《困》悟知,于晦暗中应当不纠结执迷,反求诸己,而益自修;于困局之中应当临难不苟免,见危不曲全。君子还有着韬光养晦、待时而动的智慧。万物的动静各有其时运,人的行止也要顺时而为;而在时机未到之时,“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传》),能够应时行止,然后才能光明著见。《明夷·彖传》谓“内文明而外柔顺”,即在众人面前低调温厚,而内实明哲,体现出善葆其壮、以克时艰的智慧,周文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渡过了危难。

其三,当处于顺境之时,君子依然能理智警戒,谦逊不骄。《既济·象传》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征事已成功万事皆济,但君子观此卦却能领悟居安思危的道理。这与《系辞》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深深相契。《周易》的作者还非常看重《谦》卦。《谦》为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之卦,《集解》引郑玄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谦》卦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来高耸于大地之上,如今却能够低藏于地中,寓意了谦逊之美。由此人们悟知功高不自伐、位高不自傲、学高不自夸是立身关键。《谦·彖传》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周易》对于不同境遇中,哪些是恰当的表现、哪些是不能实施的言行有着多方位的描绘,充满了人生智慧。总之,把握“通变”的规律,止行得时,方能绵延长久。

《周易》对君子的论述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发。从家庭幸福和家道常理的角度来看,君子包容亲和、言行端正的气质颇有意义。对单位和社会层面而言,仁义诚信、革故鼎新在今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周易》所倡导的“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原动力。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孙鸣晨 刘剑),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