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关迎春习俗的生动独特描述

此生读写伴 2024-03-22 01:09:41

常清君导读:

古代人究竟如何生活,虽然那个时代没有摄影器材拍摄下来的纪录片之类的影像照片资料,然而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包括官家正史、文人笔记、散文、游记、杂录,以及各类古典小说中,记述了古代诸如人情世事、风土民俗、衣食住行、时令节日、休闲娱乐、经营买卖、求学执教、天文地理、动物花木、景致器皿、民间掌故、离奇案例、街巷传闻等等方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的古代世间百态。常清君遂以 “古代世间百态”原创系列与大家一共探究了解感受。

其中描写古代时令节气的情节可谓生动详实,别具特色,有的是传统时令节气的最初起源,有的则与现代时令节气风俗具有较大区别,有的则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失传消失,幸而被这些古代典籍记载下来,我们才能由此得见当时情景。

常清君这次讲述的是宋代时期有关立春之时的习俗。

“古代世间百态”之“时令节气”

文\常清君

北宋时期,在立春前一天,开封府进献春牛到宫中供打春之用。开封、祥符这两县,则把进献的春牛放到开封府衙前。

立春当天一大早,开封府中的僚属们就开始打春,跟当时各州郡地方官员所举行的仪式差不多。在开封府衙前面的左右两边街道上,百姓们出售一种小春牛装饰器具,他们常常给这些出售的春牛穿上彩色衣裳,放置在有栏杆的底座上,上面还排列着各种古代乐舞杂技表演中的人物。

京城中的人们将春幡、雪柳等饰物,相互赠送。到了立春之日,宰相、亲王、百官等,都会获得皇上赏赐的一种用金银箔纸或绢等丝织品剪裁制作的装饰品,有的看上去就像幡旗,当时称为“幡胜”,大家到宫中庆贺立春时节仪式完毕之后,就戴着这些装饰品,各自回到自己府宅之中。

常清君点评:

这则描述北宋时期立春习俗的情节出自宋代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

立春,为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这里所说的“春牛”,是古代立春习俗中一般用泥土制作的打春用的牛的造型,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来也有用芦苇或纸纸张等原材料来制作的。

所谓“打春”,是指当时各州县于立春之日在举行仪式时,人们鞭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也称“鞭春”。在立春活动中,负责支持仪式的官吏们手挥鞭杖,在鼓乐伴奏之下抽打“土牛”,由此揭开了“立春”的序慕。

当时商贩在街上售卖的这种小春牛玩具,有大有小,大的竟与家猫尺寸相仿,用漆涂在木板上,让牛的造型立于其上,周围加以一些其他人物、植物花卉的配搭,制作非常精美,人们争相购买,并相互作为礼物相赠。也就是说,这种春牛不仅是北宋时期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是新春之际的吉祥物。

人们尤其是女性,在立春时还喜欢在头上佩戴一种簪形饰物,簪尾与一片长形小片相连,小片悬于簪上,看起来像是幡旗,所以称之为“春幡”,以示迎春之意。除了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品,也有将其点缀于花枝之下的。

宋代王公大臣所佩戴的春幡饰品,由当时一个专门主管制造金银器的机构,即“文思院”来制造,而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则以剪纸等形式制作春幡饰品。此外,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还喜欢插戴一种用绢或纸制成的头花,称为“雪柳”。

常清君就在想,要是在现代社会,这些春牛吉祥物,以及春幡、雪柳等装饰品,又会成为人们在实体店或者网店掀起的一股购买热潮。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就写有经典名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当然这首词中最为经典的千古佳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常清君云:

蛾儿雪柳黄金缕,立春时节适逢打春牛。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在此诚谢!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