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文化入手从产业振兴出发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文旅中国 2024-03-14 16:15:08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路径依托和重要抓手,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2023年9月,经过严格遴选,确定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首批63个试点区县因地制宜,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文旅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板块,提升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

本文特从中选取一些试点区县,从乡村文化入手,从产业振兴出发,探索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发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全面、深入、长久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贡献新经验、发现新力量。

文化产业特派员:机制创新 乡村焕新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 琤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成果,这项机制既是文化创意进入乡村的保障,也是推动城乡人才流动的创新设计,破解了“文旅运营人才短缺”这个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成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 文化特派员开展工作现场  受访者供图

要素进村 人才为先

文化产业特派员通过选聘掌握乡村创新发展理念的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企业家、创业者、社会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媒体工作者、教师等人才为“文化产业特派员”,开展“一村一员”“一村多员”“多村一员”特派服务,引导支持在地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与村书记、主任形成“双轮驱动”,共建人文乡村,共创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机制为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持续创新提供生机勃勃的人才保障,同时也在引导文化产业领域各类相关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乡村?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看来,文化产业特派员首先是文化陪伴者,文化产业特派员需要深入乡村、敬畏乡土,要与村民们一起生活、对话,要去体验乡村文化。这种体验不是一般的田野调研式的体验,而是将乡土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文化产业特派员是创意赋能者,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八大重点领域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最后,文化产业特派员是价值共生者,要坚持村民的利益优先,与乡村事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创,实现乡创公益事业与乡创商业发展的整体平衡。

党建引领 机制保障

2022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先行先试,率先推动全省试点“文产特派员”制度。在实践中,首批试点的光山县通过前期带领“意向特派员”在试点地区开展深度调研,看村落、看文化、看人才形成县域工作推进方案,然后依据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选聘、考察和培训有情怀、有创意的艺术家、企业家、设计师等担任文化产业特派员,提出运营规划方案和中长期目标,从而选择能激活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的50多个项目进行对接,最后落地签约9个、储备项目29个。

高慧慧是浙江余粮乡创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光山县首批招募的“文化产业特派员”。她受邀来到光山后,扎根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以花鼓戏及其文化传承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亮化沿线道路,打造“光山小火车”站点,更新内部陈设、开发有故事的农产品等,助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愿来的“美好东岳”。

“运营团队和光山县政府、村集体三方签订合同,分享运营成果,保证各方受益。”高慧慧说,“政府提供文旅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负责策划方案、做运营。当地会对每一个项目的建设时间、建设成效进行跟踪考核,所形成的产品设计等成果会分享给村民。”

“多数中部地区情况与光山县相似,其乡村发展中短板突出。特派员的引入,对当地盘活存量文旅项目、迅速激活乡村文旅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带动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崛起。”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秘书长洪涛表示,“在推进文化产业特派员机制落地的过程中,重点要以落地为考量,以长效运营为导向,尤其注重与国资、集体经济的结合,以及对在地人才的培养,这种持续性将对地方的人才成长和产业生态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因地制宜 以民为本

以长期运营为目标遴选特派员,把优秀的运营团队带到乡村,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和资产,是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设计的初衷。但如何能让每个项目落地且长期发展,需要有精准的判断力和科学的考核标准。

2023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启动了“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地处经济发达的广东南海,这里的乡村也有自己“甜蜜的烦恼”,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新方式、提升治理效能?艺术的介入为治理增添了润滑剂。

首先启动的丹灶镇以艺术介入促进城乡创变的方式,推进高密度项目集群集中落地。作为南海“文化产业1号特派员”,艺术家向阳携工作室进驻丹灶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带动盘活岛上历史人文资源,同时也吸引和带动了更多艺术家在丹灶驻留聚落。国内外艺术家纷纷于此开展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交流等活动,培育艺术文化生态和氛围,激发乡村活力。

以艺术推动乡村振兴为南海探索出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在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向阳、卢中强、彭宇等艺术家与南海‘双向奔赴’,带动了南海本地‘文艺家驻村’计划的实施。南海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梁惠颜表示,“未来,我们将鼓励艺术家结合本地实际,创作更多的艺术作品服务美好生活,提高南海群众的文化素养,满足精神追求。我们也会推动艺术家下沉到南海广大的基层和乡村,并融入产业和科技,实现艺术的转化,提高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最关键的就是把握‘人’的要素。首先,它是一个‘人才战略’。其次,它更是一个‘人气行动’。通过大量城市人才,以及新思维、新业态、新活动的导入,激活在地村民,实现区域生发更强的人气。最终,它是一个‘人心工程’,是在地老百姓的人心工程,也是捕获全国各种城市人的人心工程。通过营造地方生态,自然‘生长’出来的地方生命力,也更具有可持续的地方激活效应。”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殷秩松表示。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艺术激活 产业赋能

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 妮

近年来,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的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紧紧围绕建设“诗画鄠邑、品质新区”总体目标,坚持以丰富的农文旅资源为依托,以艺术点亮乡村、艺术融入乡村、艺术赋能乡村为突破口,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将艺术融入乡村:从关中忙罢艺术节说起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小川带着实验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采风创作。盛夏时节金黄的麦浪、开阔宽敞的田园景观……武小川被终南山脚下这个不起眼的村落所吸引,并决定扎下根来,开展深入的社会考察与艺术实践。

师生们租下5亩麦田,在麦田里用麦秆、树枝、钢架等制作巨型鸟巢、巨幅装置作品,农具也变身雕塑作品……

然而,许多村民对这些新潮、独特的艺术作品感到陌生、不解,表示“看不懂”。还有村民发出质疑:“这也是艺术?”

为了让村民与艺术产生情感共振,有人提议,以“忙罢会”为名办一场能艺术节,用村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打开交流之门。“忙罢会”是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古老习俗,每年夏天割完麦子后,村民会走亲访友,吃酒席、搭台唱戏,庆丰收。

▲ 关中忙罢艺术节演出现场    陕西西安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供图

首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就此拉开序幕,以终南山为背景、以麦田为舞台,秦腔、健美操、民谣等节目受到现场500余名村民的喜爱。

自此之后,在西安美术学院与鄠邑区委、区政府、石井街道及所属乡村的大力支持下,关中忙罢艺术节每年举办包括终南戏剧节、生态艺术项目、乡村社区艺术项目三大板块的近百场文化艺术活动。如今,艺术节已连续举办5届,活动内容愈发丰富,规模不断扩大,举办时间也从每年几个月变成现在的贯穿全年。

一大批知名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城乡贤达受邀走进蔡家坡村,与村民一起开展艺术创作,探索艺术与乡村的共存共生。“美好乡村计划”“乡村艺术工作营”“画美乡村”等艺术乡建活动也陆续开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21年,鄠邑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蔡家坡、栗园坡、栗峪口等5个村子聘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的5位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村长”,定期驻村指导乡村建设。

艺术节让这个鲜有人问津的小村庄日渐欢腾。如今,在蔡家坡,村民在麦田里听交响乐,在家门口看演出、观艺术展、听爵士乐、喝咖啡,村居墙壁上由美术院校师生、户县农民画家创作的秦岭青山绿水、关中文化风俗以及村民故事等主题彩绘作品,也让村子的文艺氛围更浓。村民对艺术也有了质朴的理解:“艺术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节推动了鄠邑区环山沿线乡村旅游带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社区美育、农产品销售、资源引入等注入了发展动能。通过文艺赋能,蔡家坡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文艺村的转变。

用艺术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 陕西西安鄠邑区蔡家坡村春节展演现场  王占其  摄

在蔡家坡村的辐射下,附近的村子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了持续强化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带动效应,鄠邑区政府依托扎实的农业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赋予不同村庄不同调性,培育多种文艺业态,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文明素养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等共生共赢,积极探索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的新方式。下庄村打造新民艺传承示范村,栗元坡村变成乡野农产文旅村,栗峪口村打造乡创客文化产业集群……

鄠邑区委书记李化曾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艺术不是目的,是手段。艺术是一条润泽心灵、涵养乡风的河流。让艺术浸润乡土,更多改变就会发生。艺术也是一把“金钥匙”,能激活潜在的增长点,为乡村经济“解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等。

在顶层设计方面,鄠邑区发布了《西安市鄠邑区文化艺术村建设实施方案》《西安市鄠邑区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人才队伍、文旅产业链培育等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以关中忙罢艺术节活动为引领,鄠邑区高品质打造秦岭脚下最美“8号公路”,全面建设文艺石井国际艺术村落,大力吸引“乡创客”、文艺名家驻村创作、表演、创业,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举办文艺活动,开展文艺创作,塑造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艺术家深入生活、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政府组织科学指导的文化赋能乡村新模式。2024年春节,鄠邑区深挖、整合非遗、文物等民俗资源,开展全国“村晚”示范展示、蔡家坡文艺大联欢等活动350场次,观众、游客累计达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7亿元。

在用艺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鄠邑区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打造新的消费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农民增收。鄠邑区将关中忙罢艺术节与周边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加快“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忙罢衍生品”全产业融合,形成了由艺术家“创客”主导的美术馆、雕塑馆等文化艺术类创业项目,由“新知青”创业者主导的文化主题民宿、研学实践基地等农文旅融合类创业项目,由“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创客主导的种养殖示范园区等,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

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鄠邑区将紧扣“文化赋能·艺村一体”建设主线,持续创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围绕关中忙罢艺术节、户县农民画艺术2个IP,进一步推进艺术与生态、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有机融合,构建起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鄠邑模式”。

北京市平谷区:“平急两用” 融合发展

中国文化报记者  舒 琳

北京市平谷区,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凭借“上宅文化”“中国桃乡”等资源禀赋,近年来,平谷区以花引客、以桃为媒、以乡村民宿建设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切入点,成为京津冀市民出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驱车在平谷的山水、镇村间穿行,“建设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的宣传牌沿途随处可见,“平急两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4个字正是推进当下平谷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平急两用”公共与旅游设施融合发展也成为推动平谷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 北京市平谷区在南山村打造“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    北京市平谷区政府供图

抢抓机遇 借势创新

202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就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进行功能转换,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

实际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带动下,平谷区2022年就率先开展了相关制度探索和试点工作,2023年4月明确试点建设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

“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平谷围绕‘吃、住、行、医和集中承载’,探索打造‘平急两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平急两用’乡村休闲综合体、‘平急两用’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和‘平急两用’乡村振兴金海湖核心区五大应用场景,赋能乡村振兴,增强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平谷区政府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平谷通过出台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推动“平急两用”标准植入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其中就包括鼓励酒店、民宿等按照平急两用标准建设。

“‘平时’作为乡村旅游设施提供服务,‘急时’仅对人员流线、设备运行方式、管控措施等做调整或补充即可满足应急需求。这样基本不增加建设成本,又能实现功能扩展,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和居住品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应急保障。”平谷区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试点先行 无缝衔接

2023年,平谷区按照“试点先行、由点到面、梯次推进”原则,在南山、黄草洼、罗汉石等5个村试点打造“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在保留传统乡村肌理基础上,植入应急功能建设标准,对原有空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改造,提升其应急承载能力。

“只有把平时经营好,用市场化的方式使其可持续运转,急时才可真正做到无缝衔接。”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政府引导+区属国企联扶公司投资+专业公司运营+村集体参与收益分配”模式,南山村新型乡村社区打造力求实现3个目标:一是带动本地旅游经济,帮助村民就业增收;二是通过打造新型乡村社区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便利性;三是植入多项应急功能,实现遇急应急。

围绕目标,南山村改造紧扣“吃住游行娱购”,推动实现“平时”热热闹闹。构建“2+2+N”餐饮体系,即2家网红餐厅、2个辅助餐厅、N个休闲餐饮点。盘活利用南山村大量闲置宅基地,计划形成品质宜居的精品民宿集群,满足休闲度假、企业团建、研学拓展、艺术创作等需求。打造“3+8”游览体系,即三大游客服务中心及精神堡垒、梯田花海、生态步道等八大网红打卡点。此外,依托平谷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和非遗手工艺品,通过创意设计、场景化体验、线上线下联合推广等,塑造平谷原产地品牌,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按照“平急无缝衔接”宗旨,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布局六大保障,确保“急时”稳稳当当。应急情况下,区、镇、村级干部将就地成立保障组,完成三级指挥体系搭建;南山村新型乡村社区即时转换成“三区两通道”隔离场所,完成区域功能转换;民宿宅院、各类配套设施等即时转换功能提供生活保障服务。

统筹发展 文旅融合

盘活利用乡村闲置资源、拓展多元投融资渠道,在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中植入“平急两用”标准,成为该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点。

围绕“统筹文旅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平谷区全面优化文化、旅游、交通设施布局和利用效率,探索“平急两用、多点融合”发展路径。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制作景区、民宿、咖啡馆等分布地图,推出特色菜系列,打造玩在平谷、休闲在平谷的生活场景,逐步推动全域新型乡村社区建设。此外,统筹金海湖地区大文旅产业发展与公共安全保障,建设“平急两用”集中承载区,具备应急、居住、办公、康养、指挥调度等功能。

目前,平谷区试点建设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已被纳入《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日前发布的《平谷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进一步明确未来3年平谷区将重点推进世界休闲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乡村振兴等领域15项行动。

“推动平谷试点建设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既能实现对首都发展的保障,又将助力平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带动本地乡村振兴。”平谷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武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