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戎马一生,在战场上敢打敢拼、作战勇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写诗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他一生无亲生子女,但对两个烈士弟弟的孩子视如己出,将他们培养成才,并以身作则,彭家形成了爱党爱国、清正廉洁、低调谦虚的良好家风。
近日,彭德怀元帅的侄外孙张峰接受了红船融媒编辑部的专访,讲述了彭德怀元帅英勇事迹背后的感人故事。
外公三次申请入党才成功
1898年,彭德怀同志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庭困苦,生活艰辛。
据张峰介绍,外公小时候家境贫寒,从小要过饭,给人放过牛、砍过柴、挖过煤。可以说,外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在他到社会上闯荡过之后,他发现当时的中国还在经受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存在着封建思想的残余。这样的人生体验,早早地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想要为老百姓谋生路的种子。
“于是,外公萌发了富国强兵的思想。1916年的时候,他就参加了湘军,毅然投身行伍。期间,外公还组织成立了‘救贫会’。他把战士们都组织起来,大家谁家里要是有困难了,就互相帮助。”
“当时,驻地附近有一名恶霸,名叫欧盛钦,此人仗着家人的权势肆意盘剥百姓,横行乡里,搅得人们不得安生,但没权没势的老百姓对他毫无办法。为了让老百姓不再遭受恶霸的侵扰,外公便组织人手一起秘密处决了这个恶霸。”
“但事后查出了是外公所为,这也致使外公被通缉。为了躲避缉捕,外公改名叫彭德怀,又前往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深造。等到事情平息后,外公才又继续回到湘军。”张峰说。
张峰说:“外公1962年给中央写的信里曾提到,那个时候他还有一定的英雄主义思想,想要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但当时并不是真正的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下。”
直到1926年湘军北伐,在配合叶挺将军攻打武昌的时候,彭德怀结识了共产党人段德昌,受到了其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共产党的目标和想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的愿望是一致的,而且觉悟要更高,是能代表中国劳苦大众的政党。
出于对共产党革命理想的认同,彭德怀提出想要入党,但是,当时国共处于合作阶段,时机不到,所以党组织未批准他的申请。段德昌告诉他,让他积蓄力量,等候时机。
“等到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外公又一次找到党组织,要求参加共产党。不过,组织上因为是特殊情况,对外公这块并不了解,所以又没同意。”张峰如是说。
不过,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使彭德怀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诗的名字叫——《跃上井冈旗帜新》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马日事变教训大,革命必须有武装。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
“这时,外公的思想和他早年在湘军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直到1928年的时候,再次见到段德昌,外公的入党申请才被通过。从此,外公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张峰补充道。
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五军
张峰介绍,平江起义是彭德怀入党之后参与的一件大事。这次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在湖南的反动统治,壮大了红军力量,推动了平江以至湘鄂赣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张峰说:“外公在领导平江起义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武装基础。因为他在当营长的时候就有随营学校,随营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骨干,他在当排长、连长的时候组织士兵成立救贫会,那个时候就已经在他管辖的范围内积蓄了力量。”
1927年之后,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比较危急,共产党先后组织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张峰说:“这个时候,外公也觉得时机成熟了,但因为他还不是共产党员,因为搞武装起义还得获得党组织的批准。”
“在1927年底跟特委联系之后,外公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参加共产党,二是要求组织武装起义。不过,组织上并没有批准外公的提议。”
后来在1928年初的时候,段德昌在湘赣边界负了伤,回去休养,彭德怀又跟他提起了这件事。所以,在段德昌的介绍下,彭德怀终于在1928年4月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彭德怀随即成立了一团党支部,由他担任支部书记。部队中的一批共产党员都加入了支部,同时他们还在部队里广泛联系士兵,为起义积蓄力量。
张峰说:“在入党前后,外公都一直在积极筹备起义事宜,寻找合适的时机。”
“平江起义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只不过起义时间提前了。”
“1928年7月,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到达平江,与一团党组织取得联系,传达湖南省委必要时举行起义的指示。却不料,不久之后,敌人发现了黄公略的共产党身份,周磐下达密令要求逮捕他。在这紧急的时刻,大家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举行起义。”
张峰讲道:“当时起义的领导人有3个,分别是我外公、滕代远、黄公略,外公和滕代远爷爷他俩在一起,黄公略爷爷带着部队在另一个地方。但是,黄公略的部队被人告了密,所以那边的起义只能提前了。为了配合他的行动,外公和滕代远爷爷也决定将起义提前。”
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顺利进行并一举成功,参加起义的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这支军队,后来也参加了大大小小多场战斗。
“平江起义成功之后,湘鄂边特委联合周围的几个县,开了一个联席会议。会议上讨论把平江起义的部队和当地的游击队组成11个大队,由黄公略带着其中的6个大队继续开辟根据地,外公和滕代远带领另外5个大队前往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以便为后续协同作战、共同开辟根据地做准备。”
见面分一半粮食,关心爱护将士
提起外公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事迹,张峰讲到了一个小故事。张峰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彭德怀元帅身上细腻、温情、不摆官架子的一面。
张峰介绍,原来的总参顾问、孙毅中将在参加外公的纪念活动时,曾直言外公带领下的红三军团官兵一致、人人平等,孙毅对此深有体会,并讲述了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长征时,红军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大家都很节约。在长征出发之前,一人发了一袋米作为干粮,吃了就没了。没想到,孙毅不小心把他的米给弄丢了,他也不好意去找别人要,没办法,他就弄了一个假的袋子,里边装上点儿石头,冒充粮食。
“孙爷爷那个时候个子比我还低,总这么着(吃不到粮食),难免会营养不良。”张峰说道。
“外公来回巡查部队的时候,就发现,孙爷爷人不仅显得没有精神,见着外公时打起的那点儿精神明显是装出来的,而且也清瘦了不少,但奇怪的是,他的干粮袋还是鼓鼓的。”
“外公凭经验感觉,这干粮袋好像是假的,就伸手让他把干粮袋交出来,孙爷爷执意不交,经过一番拉扯,外公把干粮袋抢下来一看,原来袋子里边装的是石头,根本没有粮食。”
“孙毅爷爷只好实打实地给外公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外公听完并未责怪孙毅爷爷,而是把他袋子里的石头倒光了,将自己干粮袋里的干净粮食给他分了一半,还幽默地说:‘见面分一半’。”
“孙毅爷爷再三推辞,但拗不过外公的好意,只得感动地接受了外公原本就所存不多的粮食。”这样,孙毅靠着这半袋儿粮食,走出了草地、爬过了雪山。
所以孙毅爷爷一谈起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千,说我们红三军团从来没有干部开小灶的情况,官大、官小都一样,干部、战士都是平等的。由此可见,彭德怀元帅关怀将士,真诚地对待下属,并且能够以身作则,起到了表率作用。
外公的“暴脾气”,实则是真性情
张峰介绍,1935年6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带领下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央领导人在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环境之后,几经商议,主张红军应继续北上。
张峰说:“张国焘自恃手中的兵力多,表面上赞成北上,实际上却暗中谋划着南下。毛泽东同志认为,北上才能寻得一线生机,但张国焘却固执己见。”
“当时双方面临着抉择,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分裂的严重后果。为了最低程度地减小冲突,党中央决定成立先遣队,先行一步。结果刚一开动,张国焘就派他的特务团团长李特追赶上来了,李特坐在马上,拿枪指着毛泽东同志,要求他服从张国焘的命令,因为张国焘当时是政治局委员。”
“面对如此惊险的境况,毛泽东同志既没受惊也没害怕,而是微笑着对他说:‘你不要火气太大,我们的彭德怀总指挥马上就过来,他的脾气可大得很呀。’话音刚落,外公就骑着马过来了,一看到现场的情形,一把就把李特从马上给揪下来了,李特也没敢反抗,他手里的枪反倒成了烧火棍。”
“结果局势就僵住了,毛泽东同志连忙打圆场道:‘我们先走一步,希望你们随后赶上。’既巧妙地缓解了当时擦枪走火的紧张气氛,也使部队得以顺利前行。”
张峰表示,这件事既展现出了彭德怀的脾气和胆气,也是毛泽东同志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生动写照。“要说外公有脾气,从这点上就能看出来。毕竟外公作战勇猛,在湘军时名气就很大。”张峰谈道。
张峰继续讲述了彭德怀当年在湘军时的“暴脾气”:“外公参加湘军是一次因缘际会。当时周磐的部队扰民,欺负老百姓,他为了挽回部队形象,表现自己的亲民,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责罚违纪的士兵站着,并拿着马鞭扔在地上,对百姓说你们谁要是觉得还不解气,就尽管来抽我。”
“外公正好就站在人群中,外公心想:战士们犯错误了,肯定是你的责任。于是外公二话不说,上去拿着马鞭就抽了周磐。周磐虽然也愣住了,但是十分欣赏外公直爽的性格和胆量。于是,外公就跟随周磐当了湘军,迈出了从军的第一步。”
可见,外公的“暴脾气”实则是真性情,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体现。
指挥抗美援朝,一次著名的“发脾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威胁到了中国的边境安全。为反对敌人的侵略,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中国成立了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的侵略。
张峰介绍,当时考虑领兵前往朝鲜支援的人选时,其实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能胜任,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选定了外公前往朝鲜,担任志愿军的总司令兼政委。
这其中的缘由,一是外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验,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普遍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外公在革命斗争中锤炼出了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念;三则是外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正是出于这份深厚的感情,所以当国家和民族有危难的时候,外公毅然决然地选择奔赴战场,迎难而上。我们深知这场战役的任务是多么艰巨,也同样明白它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张峰谈到了一些关于外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细节:“我把外公的战役总结为三个进攻战、三个阻击战。前三个战役把敌人打到三七线去了,解放了汉城。接下来的汉江阻击战,外公用的部队实际上是曾泽生担任军长的国民党起义部队第50军,这次阻击战就把‘联合国军’给打的失望了。第二个是63军的铁原阻击战,这次就把‘联合国军’给打的绝望了。本来这场战争就应该结束了,但美国心里不平衡,抱着侥幸心理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结果同样失败了。”
在指挥战斗的过程中,彭德怀也曾发过几次脾气,但都是出于为战争考虑,要完成战斗任务、严肃战场纪律,而不是随意地胡乱发脾气。
张峰细致讲述了外公的一次“发脾气”经过:“外公曾‘怒骂’过38军军长梁兴初,当时外公为了打好出国作战的第一仗,命令梁兴初率38军阻击敌人,结果梁兴初被错误情报误导,贻误了战机,错失痛击敌人的机会,使敌人溜走了。”
“外公得知此事后,将梁兴初怒骂了一顿。其实,外公是很看重梁兴初的,因为38军112师的334团是外公的平江起义团,外公对38军存有感情。另一方面,38军是跟随着朱毛红军走出来的部队,向来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荣的作风。”
“不仅在抗战时期参与过多场著名战役,更是在解放战争中一直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战功卓著,梁兴初还曾被陈毅称为‘虎将’。所以,外公是想重用38军的,他巧妙地将梁兴初和38军将士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给激发了。”
事实证明,38军的作战能力的确十分出众,在松骨峰战役中,38军与敌人激战,死守阵地,扭转了战局。彭德怀激动地在嘉奖电的最后亲笔写下“第三十八军万岁!”
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松骨峰阻击战也是作家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要题材。所以,彭德怀元帅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有时他的“暴脾气”更能调动起将士们作战的积极性。
魂归故里:骨灰安葬到老家
1974年,彭德怀元帅不幸逝世,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外公去世之后,他的骨灰曾经用了一个化名存在成都”,张峰说道:“当时外公去世以后,他的亲属里只有母亲彭梅魁一个人在场,我母亲负责料理外公的后事。”
▲彭梅魁
▲张峰与外公彭德怀一张特殊的合影
▲张峰和母亲彭梅魁在八宝山祭奠彭德怀
“当时处于特殊年代,关于外公骨灰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专案组一直在向上请示,后来周总理批复说,把骨灰隐姓埋名送到成都东郊殡仪馆保存,化名王川,同时一定要保证骨灰的安全,精心保管,避免以后弄混。”
“直到1978年,外公平反的时候才把骨灰找回来,在追悼大会举行完了以后,骨灰就放在八宝山了。”
张峰接着说道:“不过,外公生前的遗愿就是想去世后把骨灰安葬在家乡,跟他的两个烈士弟弟葬在一起。”
“所以,1996年的时候,就由我母亲牵头,因为我母亲那时候在北京的孩子里算岁数大的。他们一起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在我外公百年诞辰纪念时将他的骨灰迁回家乡安葬。”
中央在接到彭德怀亲属的信件之后,十分重视,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安排,湘潭市委市政府、当地县委县政府也认真研究了相关事项。
经过一系列筹备,位于湖南省湘潭市乌石峰山下的陵园于1999年建成。这年的12月28日,彭德怀元帅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成功地转移到了乌石故里。
这天,中央的有关领导干部及彭德怀的亲属们都参与了护送骨灰和安葬仪式的活动,湘潭当地的领导们也纷纷前往机场迎接他的骨灰。
在护送彭德怀元帅的骨灰前往陵园的沿途,鞭炮声不断,闻讯而来的百姓们也向彭德怀元帅表示出了崇高的敬意,发自内心地欢迎这位英雄回到家乡。
“能够和自己的亲人安葬在一起,回到生养他的故乡,英魂归故里,对外公来说,也算是一种慰藉了”。张峰欣慰地说。
这些年来,张峰一直致力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外公形象,希望世人了解外公的故事,发扬和传承老一代革命家身上的优良品质。而在张峰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也似乎更加走近了彭德怀元帅。
撰文:侯雪柔 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