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武汉第一版城市规划(1954年),也是最契合武汉地理的规划,里面有很多惊艳的城市设计
如以长江为主轴线布局棋盘式道路,为武汉三镇量身打造城市中轴线,规划东湖风景区,把京汉铁路外移,预留长江大桥位置等等
武昌是武汉城建开始的地方,从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夏口城开始(223年),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
长江对岸是汉阳,从唐武德四年(621年)筑汉阳城开始,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
汉江对岸是汉口,自从明代汉江从这里汇入长江后,汉口便凭借位置优势逐渐发展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建国初期(1949年),武汉三镇建成区面积已经扩大到34.7平方公里,成为与上海相提并论的“大城市”。
“一五”计划时期,武汉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为了配合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武汉编制了《武汉市总体规划方案》(1954年)
我们先看武昌的布局
武昌定位是武汉新城,主要承担工业、交通、行政、文教等城市功能。道路整体为棋盘式布局,沿江区域规划和平大道、中南路两条主干道,东湖与南湖之间区域布局武珞路一条主干道。由于《方案》是前苏联专家指导编制的,因此存在很多前苏联城市的风格。
如在沙湖、东湖、蛇山、洪山交界地带布局一个环形放射式道路—中心广场(洪山广场),武汉打算把中南级行政中心放在这里。
中心广场呈“米”字型,规划有8条道路,南北为主干道中南路,西侧为林荫大道,林荫大道作为武汉三镇中轴线东段,设计宽度达60米,往西直通长江边,正对汉阳南岸嘴。
这个布局既能很好的与武昌道路系统兼容,又能很好的融入到周边地理环境之中。
如在徐家棚布局一条中央景观大道(徐东大街),一方面是提前为长江二桥预留空间,另一方面是为了答王庙工业区运输。
答王庙是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精密机械及电子工业区,是武昌较大的工业区,将来修长江二桥后很快就能直达汉口。
武汉是大城市,规划人口超200万,只建一座长江大桥是不够的,将来肯定还要建长江二桥,位置就选在黄浦路—徐家棚一带。其实长江三桥位置也预留好了,在下游天兴洲—谌家矶一带。
徐家棚下游一点的余家头同样也是中央景观大道(罗家港路),而且是前苏联城市非常典型的中心对称环形放射式布局。虽然不是提前预留,但这里后来成为二七长江大桥的位置。
青山是武汉最大的工业区,以武汉钢铁公司为核心,聚集了冶金、热电、水泥、石化、造船等大型工厂。
为了配合青山、答王庙等工业区生产建设,武昌新建一条绕过城区,经南湖南部、东湖东部的铁路专用线,并在青山沿江修建专用的码头区。
武昌以东湖为核心,规划布局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的东湖风景区。
东湖有碧波涟漪的湖水,蜿蜒曲折的湖岸,参差错落的山峦,以及私家园林海光农圃,是建设风景区的绝佳场所。
景区东侧为疗养区用地,磨山辟为革命烈士陵园,文教区则被安排在南侧的珞珈山、喻家山、磨山一带,即现在的武大、华科、华师、武理、地大等高校。
对于武昌旧城的改造,主要以优化为主,道路尽可能布局为棋盘式。
武珞路自东向西从旧城中间穿过,接上长江大桥,并在旧军政府前面布局一个中心广场。中山路自南向北从东边经过,避免南北车流穿过拥挤的旧城。以上就是武昌的布局,我们接着看汉口的布局
对于汉口旧城的改造,武汉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而是在兼容现有道路的前提下,逐步有序的往外延伸扩张。
计划在中山公园南面打造中心广场,并把市级行政中心放在这里,广场南侧为林荫大道,林荫大道作为武汉三镇中轴线西段,设计宽度达120米,往南直通汉江边,正对汉阳南岸嘴。并分别在武胜路、硚口路两处各修一座汉江大桥,把汉口和汉阳连接起来。
为了解决京汉铁路限制汉口城建发展的问题,武汉计划把铁路外移到王家墩飞机场北侧,
然后新建一条经汉水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至武昌火车站的联络线,把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通起来,并在余家湾规划大型铁路编组站。
以商贸发家的汉口,这次也安排不少工业,黄浦路至堤角是水陆交通联运、铁路作业、石油危险品仓库码头区,
堤角工业区有武汉肉类联合加工、长江化工等厂。易家墩是一个以轻工、化工、中小机械为主的工业区,拥有武汉制漆、制药、制氨、柴油机等厂。
最后我们看汉阳的布局
汉阳因为定位不高,因此规划的内容不多,最大的看点是南岸嘴。武昌和汉口中轴线都正对汉阳南岸嘴,从而使武汉三镇在空间上形成有机联系。
东西两端是行政中心,两侧修建高大建筑,中间打造为商业中心,武汉当年要是把这条城市中轴线建成,现在城建水平肯定是国内顶尖般存在。
可惜的是,这个中轴线没有搞成,洪山广场大体框架保留下来,但唯独缺东西走向主干道,
汉口友谊路位置、走向和规划不一致,市级行政中心也不在这里,汉阳南岸嘴现在还只是一个江滩公园。
总的来说,武汉第一版城市规划既合理又超前:道路统一布局,新城老城兼容,中轴线连三镇,工业居住分离,文教景区融合,预留发展空间,是最契合武汉地理的规划,至今武汉城建仍能看到很多第一版城市规划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