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甲骨文趣考:“老”字下方有个“匕”?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7-16 02:20:42

作者:孙逸

前言: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的客观趋势,虽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也直接了导致全球生产力供给不足和社会公共财政负担的增加。全球老龄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育率不足(有数据显示,人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自我实现,导致生育欲望降低);二是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10.2%,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进入老龄化;预计2050年,将有150个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届时只有非洲以及少数国家和地区能维持非老龄化社会,成为人口红利的转移地。老龄化已是全球趋势!

今天甲骨文趣考就分享“老”字,不少人对“老”字下方有个“匕”字大感疑惑,便以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或“为老不尊”等牵强附会,有学者解释为老者丰富的经验是一把利器等。其实,“匕”字就是“人”字,代表了有人搀扶老人。如果把“匕”替换为“子”字,就成了“孝”字,这可能就容易理解多了。

释义 引据

一、释义引据本文仅详列几种较常见和重要的释义:

(一)名词

1、专指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左传 • 昭公十三年》

2、年长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 梁惠王上》(第二、三个“老”)·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记 • 大学》(第二个“老”)

(二)动词。表孝顺孝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 梁惠王上》(第一个“老”)·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记 • 大学》(第一个“老”)

(三)名词前缀

1、用在部分单音节名词前组成词语,如老鼠、老虎、老板、老师等:·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唐 • 寒山《诗三百三首》

2、表同辈辈份,比如老大、老二等(东北口语中老舅和老儿子的“老”字则表示最小的那位,是方言中特立独行的表达,属特殊用法)

(四)形容词

1、长寿的、年长的:老马识途、老当益壮等。·中国白事常用“如丧考妣”,“考”代指西去的父亲;“妣”代指西去的母亲。《说文·老部》曰“老,考也。七十曰老”。关于年龄分布,《礼记·曲记篇》曰:“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2、实践丰富的:老手、老到、老奸巨猾等。

其他释义还有:代表频率高的副词用法,代表事物历时长久的形容词用法等。

字形 流变

“老”字的字形流变过程中,最形象的是甲骨文时期——老年人手持拐杖;金文时期可能为了提倡“孝”道,拐杖换成了人来搀扶,而反向的人就是“匕”字的原形;篆文开始确定了下方为“匕”字的传统。正是因为不理解“匕”是反向的“人”字,才导致了对“老”字下有“匕”的诸多困顿。

(一)甲骨文形态

甲骨文形态的“老”最为直观,一位手持拐杖、头戴象征身份冠冕,身材佝偻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至于老者头上戴的究竟为何?因史料不足,只能大胆猜想,当时的“老”字大概率专指公卿大夫类身份较高的年老官员,故他们头上应该带着的是象征身份的冠冕,因冠冕不同,所以历史上甲骨文“老”字还有多种写法,如下图(以第一幅图中冕旒式冠冕尤其形象,若能印证冕旒类在甲骨文时已出现,则此款帽子的历史将从西周大幅度提前):

(二)金文形态

金文中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冠冕呈现形态多样化,这可能与商周政权更迭后意识形态变化有关,但不论如何变,均能一眼认出是顶帽子;二是“拐杖”作用形态多样化,如:反向的“人”替代了拐杖功能。若此推理成立,则体现出古人的人文关怀,因反向的“人”更利于两个人胳膊交叉,方便搀扶长者。而“匕”在《说文》中有“从反人”之解。“匕”的字形流变如下图:

(三)篆文形态篆文形态承袭金文形态,变化不大。如下图:

(四)隶书及其后

隶书时期的变化较大,老者的冠冕简化,身子朝向也反转,但保留了“匕”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时期,有更多利好政策帮银发族“乐龄”,有更多企业扛起社会和民生责任促老年人颐养天年。如果医保政策进一步优化,可能社会上就不再出现老年人跌倒后“扶与不扶”的灵魂之问。

0 阅读:0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