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认识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一年级妈妈,学校要求每天进行15分钟的课外阅读,这位妈妈就要求孩子:要一句一句念给她听,并且念到哪里,小手就要指向哪里。
结果就是每天15分钟下来,孩子读得口干舌燥,一个故事都读不完,孩子因此也非常抗拒阅读时间。妈妈也陷入迷茫:要求“指读”、“出声读”,错了吗?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就是看的意思,所以泛泛地说,从视觉途径来获得信息的过程,都叫“阅读”。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是获取信息。比如我们日常的看新闻、看消息、看热榜、吃瓜,这都是在阅读。
第二是获取知识。我们一般能想到的有拓展知识面,积累知识量,提高文化水平文学素养。阅读“有营养”的内容,就能够获取知识。
第三是锻炼能力。比如启蒙阶段的娃去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锻炼阅读能力和速度(甚至为了识字本身);学英语时的阅读,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因此,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就可以按照注意力的分配程度、以及视觉和其它感觉器官的配搭,为孩子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有哪些?指读指读的好处是能够帮助读书的人更加专注,因此年龄小的孩子阅读起步期,可以进行指读;有视觉专注力问题,爱添字、漏字、跳行的孩子,可以用指读的方式强化注意力。 但是要知道的是,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来说,指读只会拖后腿。
很多家长会将“指读”作为衡量孩子阅读是否认真的标准,强制要求孩子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到哪指到哪,嘴里还要念出声,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要求。
点读点读笔的好处是能够给孩子一个标准的示范,可以让孩子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将阅读顺利进行下去。因此,点读特别适合识字期和英语启蒙期的孩子。
添加图指读和点读都是“新手上路”期的辅助手段,可以阶段性地使用,但是家长一定要清楚的一点是,拐棍早晚是要扔掉的,千万不要将它们作为“标准的阅读方式”,强制要求孩子内化成习惯。
开声朗读刚才我们说到了阅读是通过视觉渠道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朗读则调动了眼、耳、口,对于大脑来说,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更强的“算力”来融合处理这些从不同渠道采集到的“多模态信息”,其输入效果比走马观花的“看书”要强很多个数量级的。
添加图片朗读还有一个比较“玄学”的功效,那就是——培养语感。
语感这东西是特别不讲理的,众所周知,那种“我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就觉得得选C”的孩子,是非常可怕的。
既然朗读如此“烧脑”又神奇,那么朗读的时间安排当然要放在早餐的黄金时段;朗读内容的选材当然要是精品。经典文言文、散文美文、诗歌,都可以当做朗读材料。
背诵朗读到滚瓜烂熟,就是背诵。背诵,是通过将内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强化,转化成大脑长时记忆的过程。因此,背诵的文章更不能瞎选,而应当是精中选精的内容。
背诵要要求一字不差吗?
尤其是对于小学起步阶段的娃来说,“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背成了“石榴妈妈胆子挺大”,差了一个“的”,要纠正吗?
我的答案是要纠正。
这一篇普通的课文带不带“的”,固然并不重要,但是我们纠正的目的在于:
1、要给孩子制定“背诵”的标准,并一以贯之。
今天背一篇普通的课文,差几个字不要紧,明天背《将进酒》,《小石潭记》,也可以随便添字漏字吗?家长要通过一次一次的要求,让孩子知道“背诵”的标准,就是一字不差。
2、对大脑是很好的训练精准地背诵,对于大脑记忆力是非常好的训练过程。
既然朗读都那么珍贵,那么超级耗时的背诵工作,当然也要分配给精中选精的,值得背诵的内容。说到这里,很多家长问的“分级读物需要背下来吗?”之类的问题,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录音打卡读录音打卡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一是有很多配套app,可以有计划地、系统地、有仪式感地执行阅读。
二是有留痕,方便孩子自己复盘,以及家长检查。缺点当然也是显而易见,能读的书有限、效率有限。
默读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终极境界,只能靠默读。默读的好处就是速度快,一目十行效率高。被窝里看个大部头小说,还得一行一行指着念出声,那不成了笑话了么。
精读和泛读精读和泛读,实际上和上面的内容不是一个维度的分类。精读和泛读,讨论的是注意力分配、以及阅读目标的问题。
精读,要全身关注,要拆解、梳理、吃透,甚至要围绕阅读内容的周边做大量的考证和拓展功课;
泛读,则是能get到大意即可。
“泛阅读”我们把阅读的概念再泛化一些,阅览一部好的纪录片、电影,是不是也可以算作阅读;
听音频,虽然渠道不是视觉了,但是在信息和知识的摄取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
综上,阅读的手段和方式非常多,各有各的缺点,也各有各的好处和适用场景。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不存在一个制式的标准答案,而是要结合孩子的成长阶段、阅读目标、阅读场景、以及孩子自身的特质来进行选择。
——
我是 @悦木Ivy陪娃成长 ,人工智能从业者,家有小学生两只,关于小学生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和家长心路,持续分享走心内容,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