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评价刘少奇4个字,评价彭德怀3句话,唯独评价毛主席最特殊

文史江山 2024-06-29 18:45:15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薄老,您这是……”

半晌,薄一波回道:“毛主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交出答案!”

众人也就不再询问。

以上这段对话,出现在1986年的南方调研中。

薄一波

1986年,当时已近迈入古稀之年的薄一波受邀,前往南方进行调研。

在调研途中,他先后参观过彭德怀、刘少奇等人的故居,并泼墨挥毫,为曾经的老友写下一句句评价。

但是,在参观完毛主席的故居后,薄一波却没能像参观刘少奇和彭德怀故居那样,立刻写出对毛主席的评价,反而迟迟未能提笔,最后还提出三天期限。

难道是薄老没什么话,要对毛主席说吗?

恰恰相反,薄一波从1925年开始参加革命,是跟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一起成长起来的。

他跟他们同辈人一样,对毛主席怀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因此,薄老不是没话说,而是千言万语堵在心口,一时之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汹涌之情。

那么,三天后薄老是怎么评价毛主席的呢?在这之前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无产阶级革命家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山西定襄人,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类革命者。

薄一波从7岁时开始在新式学堂学习,之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受教育。

薄一波的父亲薄昌福是一个造纸商,在当地有自己的工厂和品牌,不算大富大贵,也算是个小康之家。

从薄家的亲朋好友到工厂伙计,大家都认为薄一波应当继承家中产业,将“万盛昌”的牌号发扬光大。

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薄昌福不仅没有让薄一波来商行帮忙,反而全力支持薄一波接受教育。

于是,从定襄第一高小毕业后,薄一波一直往上升。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正在省立师范院校读大学。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并与同学开始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比如在1925年,他与同校师生参加了“反房税斗争”和声援五卅爱国运动。

青年时代的薄一波,是一个无比炽烈的理想主义战士。

他深受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渴望用自己的行为,来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薄一波从不退缩,反而迎难而上。

这个在父辈的支持和鼓励下长大的年轻人,看到了世界和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他的梦想、他的目标不再拘泥于家乡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向往着更加伟大、更加崇高的理想:他要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不再受外国侵略者欺负、一个人人读书、人人平等的中国!

1925年,薄一波加入中国共青团,并在当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开始革命之路。

从1925年年末开始,薄一波始终奔赴在革命最前线,他便是中国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起起落落,也亲身经历过末代皇朝的坍塌,以及新中国的诞生 。

与新中国一起,走过风风雨雨数十载,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一部分之一。

薄一波的评价

1986年,时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薄一波,前往南方进行调研。

在此期间,他曾前往老同志们的故居进行拜访,并作出评价。

他首先来到的,是刘少奇同志的故居“花明楼”。

刘少奇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之一。

刘少奇将其一生,都付予中国革命和民族事业当中,他为了心中崇高的信仰奋斗了一生。

薄一波的子女,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过:父亲与刘少奇的感情非常深,他认为刘少奇是他一辈子的革命领路人、是他的导师。

的确,从革命之初,他们便结下了许多不解之缘。

他们同是在白区工作过的战士。

1936年,薄一波被反动派抓捕,是刘少奇将其营救出来。

后来华北局成立,也是刘少奇力挺薄一波来华北主持工作……

总而言之,在薄一波看来,他们是战友、是上下级,更是师徒。

那么,薄一波会怎么评价他的导师呢?

彼时,薄一波身处故居之中,目之所及,皆是旧日之物。

但石桥依旧在,人事已非同,他视作领路人的战友早已不在。

此情此景,他挥毫写成四字——“浩气长存”!

“浩气长存”,这四字用在刘少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刘少奇同志一生为国为民,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路途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他那高尚的情操和品德,都值得后世人永远铭记。

刘少奇

到了彭家围子时,薄一波想起与彭老总经历过点点滴滴。

落笔便是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彭老总出身微末,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因家贫而辍学,务过农、下过煤窑、参加过农民起义,自然也上过官府的通缉榜、也在军阀豪强手下当过兵……

从清末到民初,彭老总看遍了地主压迫劳苦大众的境况。

他十分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的黑暗统治,由此而萌发出富国强兵的想法。

因国共第一次合作,彭德怀结识了共产党人段德昌,并开始接受马克思思想。

彭德怀

后来蒋介石发动政变,彭德怀毅然决然加入共产党,并带领余下同志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在彭老总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也曾被敌人抓捕过,敌人向他许下高官厚禄,但他连眼都不眨,始终坚持本心,始终向着心中崇高的目标进发,薄老为其所作的评价,恰如其分。

最后一个故居,是毛主席曾经休息过的滴水洞,也就是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中共七大之前,薄一波并未与毛主席正式会面过,但早已心向往之。

尤其是在长征之后,他更是佩服毛主席的气魄和意志。

一直到中共七大之后,两人才算是真正进行了会晤。

毛薄二人相谈甚欢,毛主席肯定了薄一波对革命作出的贡献。

而薄一波也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视对方为自己的“引路人”。

如此深的感情,又怎会无话可说?

正如薄老自己曾公开表示的那样:“我永远都是毛主席的学生!”

可见感情之深。

那么,薄老最终对他“老师”的评价是什么呢?

三日后,他这样写道:“永远按您诠释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奋勇前进!”

这句话振聋发聩,既反映出毛主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也坚定不移地表示出我们以后应当选择的道路。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出现在1938年10月开展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上。

不过这一份报告,主要是为了批判王明的左倾错误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此时也只有一个雏形。

到了1940年后,毛主席发表著作《新民主主义论》。

毛主席在其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而在次年的延安干部会上,毛主席作了一篇名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报告中第一次对“什么是‘实事求是’”进行了解答。

从这一次干部会议后,“实事求是思想”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后经常出现在党的会议文件和报刊当中,现在已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从党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出,实事求是思想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从群众史观来看,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工作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而从发展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

因此,我们既要坚持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不动摇,但同时也要以满腔热忱对待新事物,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本质上来讲,实事求是思想是一个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少年毛主席如同那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青年志士那样,怀着一腔热血,想要走出一条救国之路。

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之风进入中国。

《庶民的胜利》为中国指引了,一条新的革命方向。

从学生到工人,马克思主义席卷中国,并由毛主席这一批有志之士,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评价的那样,假如没有毛主席,我们不知道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或许会有人说,即使没有毛主席,未来也一定会出现一个引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对象。

但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正确的人,就是一件正确的事。

在中国革命危亡之际,出现了一个毛主席,他提出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在遵义会议上拨乱反正,成就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而在此之后,毛主席带领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最终完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场决定中国未来的抗战。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从这一角度来看,薄老对毛主席的评价恰如其分。

这一句话囊括了毛主席留下的宝贵思想,以及未来我们应当为之奋斗的方向。

从薄老对三位同志的评价来看,可见他对当年老伙计们的了解之深,三言两语间,便能将其中特点概括,让人钦佩。

南方调研时,薄老已经是78岁高龄,放到现在已经是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但薄老仍然没有退下,仍然关心国家政治,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他所著的,比如《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著作,在学术界、理论界、政治界都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为我党留下了非常丰富、宝贵的经验。

薄一波高尚的情操与品德、对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与忠诚、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个人品格,都值得我们后辈人铭记与学习!

参考文献:

徐冀宁《薄一波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浅探》

薄一波《开国元老推动中国经济巨变》

曾嵘、王立胜《实事何以求是——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5 阅读:2361
评论列表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