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尉迟恭要求退休,李世民露出阴暗面,尉迟:不让我走只能造反

幻梅看历史 2023-03-02 09:01:02

从将军到归隐,58岁的尉迟敬德一番话,暴露了皇帝隐藏在心里的忌讳

与皇帝有过命之交的尉迟敬德,唐太宗却怀疑他谋反?看完才知道大臣有多难做

引言

了解隋唐时期这段历史的人必定知道隋唐十八好汉,这其中虽然很多人物是虚构的,但其中的秦叔宝、尉迟恭单雄信等人却是真真正正青史留名的人物。

虽然在《隋唐演义》小说里,尉迟恭排名不高,仅仅排在第十七位,而在历史上,尉迟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在第七位。这样一个人物到了晚年,却也免不了受到皇帝的猜测和忌惮,只得激流勇退,选择辞官隐居、云游四海来保住性命。

一、君臣相遇

尉迟恭又叫尉迟敬德,是山西朔州人他了,年轻时依靠打铁为生。隋朝末年,隋炀帝横征暴敛,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地方豪杰刘武周在突厥势力的帮助下率先起兵反隋。

尉迟恭便加入了刘武周阵营,与刘武周成为至交好友。后来在刘武周“率军南向以争天下”的战斗中,尉迟敬恭随宋金刚南下太原,刚出山的他便打出了“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赫赫战绩。

面对唐军节节败退,秦叔宝和殷开山站了出来,他们选中在美良川这个地方等待尉迟敬德的军队,尉迟敬德果然遭遇他们的伏击,大败而逃,李世民见尉迟敬德英勇,起了爱才之心,在宇文士及的劝降下,尉迟敬德选择了归顺李世民,不久便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

当时正值天下大乱,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在邙山脚被早已埋伏好的单雄信团团围住,尉迟敬德作为先锋军冲进阵中,他竭尽全力抵挡单雄信,为军队的支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李世民也得以保全性命。尉迟敬德在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的战斗中立下了无数战功,可也因此被李世民的胞弟齐王李元吉所忌惮。

李元吉看到尉迟敬德如此勇猛,心理有些忌惮,他不想让尉迟敬德风光无限,于是提议跟他比试,李元吉虽然很勇武,却在跟尉迟敬德比武时连败三场,因此,李元吉彻底和尉迟敬德撕破脸。当时隋末起义军窦建德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围攻李世民,在李世民岌岌可危之下,又是尉迟敬德的出现,保住了李世民的性命。

在窦建德死后,李世民没有赶尽杀绝,窦建德原来的属下刘黑闼先是隐居山林,而后在河北召集窦建德的旧部,一时间虎踞一方,朝廷便派李世民和李元吉前往征讨。而李世民在洺水遭遇大败,千钧一发之际,又是尉迟敬的出现拯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二、君臣相和

这几次救命之恩表明了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心,这使得他成为了李世民最信赖的武将。只可惜尉迟敬德没想到这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李建成作为李世民争夺王位的对手,自然明白尉迟敬德的能力,于是便想要拉拢他,只可惜面对金银珠宝,尉迟敬德不为所动,失败后又派刺客暗中刺杀尉迟敬德未果,李建成转而向皇帝诬陷尉迟敬德。

这也是推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已经暗流涌动,双方你来我往,各种拉拢收买暗杀,都想压缩对方的势力,在尉迟敬德的不断劝谏下,李世民明白再不跟太子摊牌,自己就会一步步被蚕食,因而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变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凶险程度可见一斑,这是一场搭上无数人身家性命的政变。这边李建成刚死,却想不到下一秒李元吉的箭就瞄准了李世民,好在此时尉迟敬德现身出手救下李世民。这次政变的成功,尉迟敬德功不可没。

后来突厥南侵,已经是吴国公的尉迟敬德奉命前往征讨,大破突厥军队,凯旋而归,李世民对他更为赞赏。然而,此时的尉迟敬德也开始慢慢居功自傲起来,在阿谀奉承下的他仗着李世民的信任,逐渐猖狂,大有不把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哪怕是遇到救驾有功的安国公秦叔宝也是如此,在朝堂之上,尉迟敬德还喜欢弹劾别人,稍有不注意犯了什么错误,即使是面对长孙无忌等人,他也是丝毫不留情面。

后来,尉迟敬德也被调往外地出任刺史。有一回皇帝李世民在京城大摆宴席,也邀请尉迟敬德也回京赴宴,他的座位却不是首席,而是被安排在了另一位将领的后面,尉迟敬德认为这个将领不如他,于是他开始爆发了,他借着酒劲开始肆意妄为,任城王李道宗刚想向他解释,尉迟敬德就一拳打了过去,唐太宗李世民见此也是急忙何止,最终这场酒宴在尉迟敬德的这一番闹腾之下结束。

之后唐太宗单独召见尉迟敬德,苦口婆心的对尉迟敬德说了一番话,唐太宗说:“我常想,汉高祖在位时期的功臣,能善终的很少,我觉得这个很不好,因此我登基后想尽力保全功臣。但是现在看了你这样,我才明白,当初韩信为何会身死,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这番话一说完,尉迟敬德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唐太宗已经开始对他不满,回想自己之前做的事情也是很后悔。在这之后,大唐的尉迟敬德仿佛换了一个人,在也没有居功自傲过了,此后的他由一个粗犷的武将变成了一个做事处处谨小慎微的文臣,处处约束自己。

三、君臣间的无奈

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被调任成为了鄜州总督,这天,李世民找来他,并对他说:“有人说你要造反?”尉迟敬德生气的脱下衣服扔在地上,把自己满身的伤疤露了出来,愤怒的对李世民说:“是的,我要造反了,我当年随着陛下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现在这天下安定下来了,陛下认为我已经没用了,所以就怀疑我要造反吗?”

皇帝看着尉迟敬德布满伤疤的上半身,也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对尉迟敬德解释说:“我之所以告诉你这些,就是因为没有怀疑你,不必这么生气。”

尉迟敬德的这一系列操作是李世民最想要的结果。古代当皇帝都会制衡臣子的势力,生怕稍不留神,臣子给他来一个逼宫,因而他们也懂得怎么拿捏这点平衡关系,而这点平衡关系早已被当了多年皇帝的李世民摸清楚了。

因此慢慢地收起了手中的大棒,李世民也知道恩威并施的手段,深知“打巴掌”之后也需要给一个“枣子”的道理,于是他也在寻找合适的时机给予尉迟敬德好处。

李世民让自己的女儿与尉迟敬德联姻,注意,是与尉迟敬德,而不是与尉迟敬德的儿子。这显然算不上是什么恩惠,因为当时的尉迟敬德已经五十多岁了,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倘若真的答应,必然会遭到天下人的诟病。在当时的大臣中,即使级别很高,与皇室联姻也都是子女进行联姻,像这样直接把女儿许配的,明显不合时宜。

尉迟敬德婉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明确拒了李世民的这个恩惠。他明白李世民此举只是在告诉众人,他依然很信任尉迟敬德,一方面给尉迟敬德吃一个定心丸,另一方面也是在变相的保护尉迟敬德,这样一来,敢弹劾尉迟敬德的人也少了很多。想做明君的皇帝就要处处提防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对于尉迟敬德来说,如果自己敢逾越,后果同样也是他承受不起的。因为做臣子的,要学会把握好分寸,“伴君如伴虎”,想要在庙堂之上混的如鱼得水,就要学会在庙堂上如履薄冰,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的走,看懂皇帝要表达的意思。做事情学会点到即止,做人也要知足常乐,正因为尉迟敬德深知这种道理,之后在59岁时他主动要求解甲归田,看出李世民的为难,即想留又怕有功高盖主的隐患,尉迟恭就大胆说,你不让我走我会造反,当然这个造反是假,可能会被拥护他的人被逼如此,所以他选择主动退出,再才使得他得以善终,他的儿子也在后面被封为上柱国,得以平安保全。

结语

尉迟敬德作为唐太宗的救命恩人,对早期的唐太宗来说他是最信任的人。可是到了晚年,仍然会有君臣之间的猜忌和忌惮,这种事情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对于皇帝来说,大臣的不忠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具有兵权的大臣,有兵权的大臣一旦造反,轻则割据一方,重则带给王朝毁灭的打击,因此才有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魏文帝曹丕杀曹彰,刘邦杀韩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先祖们早已告诉了我们这个赤裸裸的现实。幸运的是,尉迟敬德在这场君臣博弈中还是幸存了下来,或许尉迟敬德可以一直在庙堂安稳的待下去,也或许下一秒就会惹到杀身之祸。“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征战多年的尉迟敬德同样知道这个道理,在五十九岁的时候,他选择告老还乡,远离朝堂的争斗,急流勇退,最终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参考资料:

《血腥的盛唐》

《旧唐书》

《通鉴》

0 阅读:28

幻梅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