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风,有一缕来自岳州扇

新湖南 2024-06-21 07:50:29

在岳阳市巴陵扇社拍摄的岳州扇。(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普庄

6月21日,夏至。气温攀升,到处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要是在古代,百姓人家定是人手一把扇子,祛暑纳凉。那些文人墨客,想必更是羽扇纶巾,且听风吟虫鸣,看云卷云舒。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东晋才女桃叶用一首《团扇歌》,描绘出在扇子轻盈飘逸的摇动下,悠闲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

6月19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寻访两位制扇高人——岳州扇技艺传承人刘正文和刘岳军父子。岳州扇,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与苏州扇、杭州扇合称中国三大扇。

不凑巧的是,这一天正好赶上刘正文外出喝喜酒,说是要午饭后才能回来。近几年,刘岳军技艺和经营日臻精进,父亲刘正文也过上了清闲的退休生活。于是这一天的采访,刘岳军成了主讲人。

谈罢桃叶与王献之的风花雪月,刘岳军用另一段爱情故事,开启了岳州扇与湘妃竹的邂逅。

舜帝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湖南九嶷山的竹子上,斑竹,因此又名湘妃竹。娥皇、女英葬于今岳阳君山,于是君山上也有了湘妃竹。

产自九嶷山和君山的湘妃竹,是制作岳州扇扇骨的上等原材料。如今由于生态保护等需要,竹料愈加稀缺。

“一把考究的岳州扇,需要选用山坡阳面饱经风雨的竹子,经过大自然的筛选,更加坚韧。竹料的口径、竹节的长度,都有讲究……”刘岳军随手拿起案头的一把岳州扇,“扇骨上的花纹,都是天然的,但又需要运用巧思,使其呈现出龙鳞、祥云等具有各种寓意的图案。世界上没有两把完全一样的岳州扇。”

刘岳军说,父亲刘正文对竹料的取舍更为苛刻:“同样的一块料,一般的艺人做10把扇子,父亲则取其精华,只做一把。”

做工,更是精益求精。“锯筒、劈片、边骨推青、小骨推青、镶边骨、取边、打磨、钻眼……”一把岳州扇,大的三米,小的三寸,都需要经历72道工序,每一道,都讲究心到、眼到、手到。

今年48岁的刘岳军,高中时期便随父亲学艺。“我的技术,还要提升。”他谦称,要想达到父辈那样的功力,“可能要学一辈子”。

刘岳军将一把岳州扇打开,合拢,扇头呈现出完美的流线型,每片扇骨之间,严丝合缝。“要做到这个贴合度,需要在每片扇骨上削去薄薄一层,至于削多少,只可意会。每次父亲都是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这就是功夫。”说起父亲,刘岳军眼里充满崇敬。

精良的制作之外,扇面的字画则为岳州扇平添几分厚重。上乘的岳州扇,字画也必出自名家手笔。在刘岳军家的陈列室,一副《百子图》的挂扇,几多童趣,别开生面,一把《岳阳楼记》折扇,意境深远,情怀尽显。“扇,谐音‘善’,古往今来都是人们广结善缘、追求雅趣、表达心境之物。”刘岳军说道。

如今的刘岳军,传承着的不仅是一份家业,更是一桩事业。“我的儿子在大学学设计,他从小耳濡目染,到哪都要带把扇子。我预感有一天,他会回来。”刘岳军说,他要像父亲一样,把岳州扇的技艺更好地传承。

为此,他一边进山找料,一边进城找人,一边开厂授徒,一边努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寒来暑往,乐此不疲。

言谈间不觉到了下午时分。刘正文从酒席乘兴而归,面对记者的来访,言简意赅:“无他,唯有‘认真’二字。做艺做人,都是如此。”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