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研究是临床实践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学者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紧跟时代及国际步伐,并逐渐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之路。在刚刚结束的第84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24)上,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张磊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布了3项原创研究结果,聚焦糖尿病足病及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危险因素及预后等,从多角度就糖尿病相关足疾病、心血管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刊特邀通讯作者张磊教授介绍这3项研究。
中国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与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相关性研究
1813-LB
张琦1,刘振宇2,谷燕3,张磊1,2,董砚虎1,2
1山东第二医科大学;2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暨内分泌代谢病研究院;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01
背景
维生素D与骨代谢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关系密切。既往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及各种类型的病原体感染风险相关,但有关维生素D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研究数据相对有限。
02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住院的年龄30~89岁的5483例T2DM患者(男性2378例、女性3105例)。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根据2011年美国内分泌协会临床指南,25(OH)D浓度<20 ng/ml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糖尿病足溃疡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糖尿病足预防和治疗指南。
03
结果
本研究人群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为8.1%。与单纯T2DM患者相比,T2DM合并足溃疡患者的血清25(OH)D浓度显著降低(15.33±4.51 ng/ml vs. 18.54±3.82 ng/ml,P<0.05)。T2DM合并糖尿病足溃疡组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84.5% vs. 70.1%,P<0.05),且无性别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体重指数(BMI)、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及总胆固醇等因素后,维生素D缺乏是糖尿病足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95%CI:1.01~3.37,P<0.05)。
04
结论
维生素D缺乏是我国T2DM患者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之一,是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维生素D是否能够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或改善预后,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T2DM患者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研究
1814-LB
刘振宇1,张磊1,2,王美玲1,张琦2,刘雨晴2,董砚虎1,2
1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暨内分泌代谢病研究院;2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01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腰围(HTGW)表型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这种临床表型是否与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增加有关尚无报道。
02
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651例住院T2DM患者,平均年龄56岁(男性占42%),平均病程9.3年。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HTGW表型定义为甘油三酯≥1.70 mmol/L且腰围超标(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0 cm)。根据是否合并HTGW表型,研究对象分为HTGW亚组及非HTGW亚组。糖尿病足溃疡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IWGDF糖尿病足预防和治疗指南。本研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HTGW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
03
结果
HTGW及非HTGW亚组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分别为9.3%和4.2%(P<0.05)。HTGW亚组患者收缩压(139.2 mmHg vs. 132.7 mmHg,P<0.05)、空腹血糖(9.1 mmol/L vs. 8.5 mmol/L,P<0.05)、HbA1c(8.83% vs. 7.95%,P<0.05)、载脂蛋白B(ApoB)(0.95 g/L vs. 0.89 g/L,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8.23 mg/L vs. 4.92 mg/L,P<0.05)及肿瘤坏死因子α(26.46 pg/ml vs. 16.80 pg/ml,P<0.05)等水平明显高于非HTGW亚组,而载脂蛋白A1(1.21g/L vs. 1.33g/L,P<0.05)低于非HTGW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吸烟、HbA1c、ApoB及hsCRP后,HTGW表型是糖尿病足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95%CI:1.03~2.71,P<0.05)。
04
结论
在T2DM患者中,联合测定腰围和甘油三酯可能是筛查糖尿病足溃疡高危人群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基线糖代谢状态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长期影响:一项6年的随访研究
1792-LB
谷燕1,张磊2,3,张琦3,刘振宇2,刘雨晴3,董砚虎2,3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2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暨内分泌代谢病研究院;3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01
目的
T2DM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有关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与糖尿病前期相关性的长期随访数据非常有限。
02
方法
本研究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行急诊PTCA治疗的95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平均冠心病病程9.1年,男性占60.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基线资料包括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谱、HbA1c、hsCRP及2小时毛细血管血糖。根据基线血糖水平及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NGT)组(407例)、糖调节异常(IGR)组(263例)及糖尿病(DM)组(281例)。所有患者有PTCA后平均6.2年的冠脉CTA资料。支架内或邻近5 mm内出现≥50%的狭窄则视为发生了再狭窄。
03
结果
基线时,与IGR及NGT组相比,DM、IGR及NGT组患者的BMI、收缩压、甘油三酯、CRP水平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中DM组最高,其次分别为IGR组及NGT组。DM组冠脉病变累计数量高于IGR及NGT组(2.5 vs. 1.8 vs. 1.6,P<0.05)。根据随访6年后的冠脉CTA数据,NGT组、IGR组及DM组再狭窄率分别为4.8%、6.5%及14.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M组内比较发现,HbA1c≥8%的患者再狭窄率显著高于HbA1c<8%的患者(15.8% vs. 12.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冠心病史、BMI、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HbA1c及hsCRP后,与NGT者相比,IGR及DM患者发生再狭窄的风险分别增加11%(OR=1.11,95%CI:1.01~1.54)和52%(OR=1.52,95%CI:1.03~2.90)。
04
结论
6年随访研究发现,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更高,糖尿病前期同样会增加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风险。
主要研究者介绍
张磊教授
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暨内分泌代谢病研究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执行院长。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内分泌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足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基层帮扶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足与创面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内分泌性疾病、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病、创面与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一线诊治与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大型国际、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国际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3项,培养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36篇,获得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