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面对半工业化的日本根本无力招架,在日军坦克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下,要想抵抗侵略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硬抗,而这也是我们当时唯一能和日军一较高下的方式。
在很多的影视剧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我八路军战士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和日军拼刺刀,在《亮剑》第一集之中就有这么一幕场景:当时一个八路军战士被日本鬼子刺中了身体此时他也已经奄奄一息了,可他就是凭借着这么一股韧劲不倒下去拼着自己最后一口气拔出了鬼子的刺刀做到了一换一,而电影《太行山上》平型关战役时候也有我八路军战士拼刺刀的画面,最后平型关战役敌我伤亡最终是1:1,要知道这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是很了不起的战绩了。
从艺术角度以及感情上来说,我们看到这一幕时候还是很痛快的,可是到这我们也有一个疑问,当时我们真的能够在拼刺刀技术上拼得过日本吗?
然而,在真实的抗日战场上残酷性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甚至这唯一的一条取胜之道也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火力方面我们和日军相差甚远,在拼刺刀方面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时候也是被日军碾压的,当时日军甚至可以以一个班的兵力去对付我军一个排。
抗战初期拼刺刀技术我军都落后于敌人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美军有这么一句话:“夜晚是属于志愿军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我志愿军战士擅长打近战夜战,而这种战术是我军从红军时代到八路军时代再到解放军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
可是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如果当时我军的武器够好的话弹药够充足的话,我志愿军还需要打近战夜战吗,用李云龙的话来说直接用机枪突突不好吗?还不是因为我军长期以来缺少弹药,只能靠着肉搏战取得胜利吗?
白刃战虽然是我军的强项,可是在拼刺技术上日军也不差,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时候我军擅长的白刃战甚至还被日军所碾压一头。
事实上,日军的拼刺刀技术是很强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三八大盖就是专门为拼刺刀而设计的,三八大盖装上刺刀的话全厂有将近1.67米,在白刃战之中,讲究的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所以在实际拼刺刀之中,八路军的大刀片子其实是很吃亏的,外加上八路军的大刀片子本身就是非制式军刀,质量参差不齐,而日本的刺刀大部分为陆军造兵厂生产的制式军刀,统一为刀剑钢制造,质量较高,所以在实际战斗之中中国军队的军刀很容易在刀刃相交时候折损。
甚至当时日军为了锻炼自己的拼刺刀技术以及底层士兵的胆量,他们往往会用平民和战俘来锻炼这些士兵,所以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时候在拼刺刀上面我们是吃了很大亏的。
就拿平型关战役来说,在伤亡比上面我们取得了1:1的战绩,可是八路军指战员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一枪,可是在事后的战斗总结会之上他们表现的还是很沉重的,因为当时115师出动了几乎一半的兵力来伏击鬼子的二流部队,可是最后也没取得任何便宜,在有地利优势以及人数优势的情况下,我军要用三五个战士去对付一个鬼子,由此可见鬼子的拼刺技术是很高的。
而“长城会战”时期,由于舆论宣传的原因,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战役之中夜袭敌营歼敌上千,让二十九军大刀队一下子名扬天下,可是事实上这次大捷是趁着日军不备偷袭而取得了胜利,之后日军回过神来大刀队在之后的战役之中并未取得任何便宜。
在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的时候,国军第六战区和日军第11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白刃战,这个在网络上号称二战时期最大规模的白刃战最终是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最终第六战区成功守住了石牌,拱卫了重庆。
可是没有人在意到这才胜利的背后,中国军队付出了多少?此战日军以伤亡3500人的代价造成了国军2万多人的伤亡,要知道这已经是抗日战争后期了,日军大部分精锐都已经从中国战场抽调前往了太平洋,而在兵员素质下滑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还给国军造成了如此大的伤亡,可见在抗战初期日军拼刺刀技术究竟有多强了。
而一位八路军老兵也曾经说过,抗战初期,大部分八路军其实都是新兵,外加上缺少粮食等物资,所以士兵的战斗体力和战斗技巧也都跟不上,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个排才能挡住日军一个班。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后期八路军可以匹敌日军也正是因为在战争初期的时候,我军在战场上吃了太多的亏,所以为了能够战胜日军,我军也开始逐渐积极摸索对抗的方法,而当时国军因为背靠重庆政府,所以可以依靠着美械师等一些精锐部队也能在战斗中和日本鬼子对抗。
而我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一直以来就处于“爹不疼娘不爱”的处境,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手段去杀死更多的敌人也是当时考虑的头等大事,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之后则另辟蹊径,在拼刺功夫上进行苦下功夫。
从1939年开始,延安对各个根据地的武装力量进行整训,在这其中拼刺刀是占了很大一部分训练比例的。
在和日军多年的实际战斗之中,我军发现了日军在拼刺刀的时候往往是两三个人为一组,他们背靠着背,这样可以顾及到从各个方向的攻击。
而也就是针对这一点,八路军则制定了详细的训练细则,要求摒弃以往武术训练上的优柔寡断,刺杀时候要有力,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学习了日军拼刺时候的战术配合。
在和日军短兵相接的过程之中,八路军也往往是以两到三人为一组,一人负责正面佯攻,另外两人则负责从两翼干扰侧击敌人从而能够做到一个小组干掉一个敌人。
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各部分散到了广大的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甚至很多部队是以连排为单位进行战斗的,而这些分散的小部队只能靠着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补充自己,所以白刃战在敌后战场又一次开始发挥余热。
在地道战和地雷战未普及前,华北平原上还有一种游击作战方式叫做“挑帘战”,当时华北平原上面,内间一般是没有门的,在门框上面拉起一道布帘就是门了,鬼子发动大扫荡挨家挨户搜查八路军战士的时候,我八路军战士则就躲在了内间里面,而我军则利用敌人挑帘的动作间隙去刺杀敌人。
不过这种游击作战方式也是有巨大风险的,因为敌人一旦是有多个人一组或者有异常并未挑帘而是选择扔手雷等方式,那么屋子里的人无疑也会凶多吉少,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同归于尽的战术,由此可见当年敌后游击战争的惨烈。
不过也正是在这种九死一生的作战环境以及整训,八路军的拼刺刀水平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彼时日军则因为深陷战争泥潭之中导致兵源素质开始下降,大批精锐更是调往了太平洋战场。
到了抗战末期的时候,八路军的拼刺刀技术已经不弱于日军了,甚至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日军反而开始惧怕八路军的这种拼刺刀技术了。
1944年,八路军鲁中军区一个连和日军一个中队沂水城西北的葛庄相遇,之后展开了殊死战斗。
在当时抢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八路军和日本鬼子短兵相接,据当时参战的指导员回忆:仅仅一个照面,100多把刺刀就冲向了敌人,前排的鬼子就这么倒下了,日军阵地被冲垮被迫后撤,这在当时全国的作战序列之中,只有苦练拼刺技术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才能做到。
而在四年后的晋中战役之中,解放军战士和当时太原绥靖公署的“第十纵队”相遇,这“第十纵队”其实就是阎锡山当时为了对付解放军而招募的鬼子兵,这也是中日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对决。
在这场白刃战之中,第十总队被我军杀得丢盔弃甲,这也代表着中国军队在拼刺刀上碾压了日本,用《亮剑》中张大彪的话来说,论玩刀中国人是他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