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节水体系

云农业 2024-05-18 11:09:33

自5月1日起,《节约用水条例》正式生效,特别针对农业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全面的水资源保护策略。鉴于农业对水资源的高消耗以及其节水的巨大潜力,该条例强调了在农业节水领域采取综合措施的必要性。农业节水的实现涉及众多层面,包括政府、市场参与者、社会和农户的积极参与。为此,必须构建一个由政府领导的多方协同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动态调节、公众广泛参与等多维度协作,共同打造全面而多层次的农业节水网络,以此推进农业节水措施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一、提升用水效率,紧握农业命脉

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我国来说,有效节约农业用水量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过去十年间,尽管我国的灌溉面积持续增长,但值得称道的是,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并未显著增加,这标志着农业节水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技术进步。然而,面对全球节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亟需持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前,在推进农业节水的过程中,我们遭遇若干严峻挑战。其中,关键难题在于农业用水计量设施的不完备,这一问题导致无法精确监测及管理用水量,进而影响了精准补贴政策和节水激励措施的有效施行。此外,我国节水型企业普遍特征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分布零散,致使缺乏广泛认可度、品牌影响力以及规模化经营的领军企业。

农业水价的综合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首先能够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用水紧张状况,从而维护国家水安全;其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建设者有之,管理者缺矣”的长期问题;同时,该改革还将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进行。

通过提升灌溉系统的效率并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浪费,可以有效保障农作物产量的稳定,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无虞。农业节水不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挑战的关键策略。

在过去两个十年内,中国致力于大中型灌溉系统的持续建设、升级与现代化,以及推行了高标准农地建设计划。同时,有效实施了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与农业节约用水的技术措施,显著提升了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效率。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超过1100亿立方米的年农业节水能力,其中,工程性节水和农业技术性节水分别占据了54.24%和45.76%的比重。这一成果对国家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提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实行多项措施,促进农业节水系

01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在面临水资源的严格短缺情况下,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产用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模式成为紧迫需求,这涉及降低每单位食物产量所需的净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这种措施不仅关乎国家食粮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生态安全的维系,还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实质性意义,同时,它亦是加速构建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

针对京津冀一体化下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2017年2月提出了专门针对适水农业发展的建议。所谓的适水农业,旨在通过优化地配与开发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非传统水源,并高效利用、节约及保护这些资源,以实现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该策略强调以水资源情况决定农业规模和种植结构,限制作物产量,以及控制对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减轻其对环境的潜在不良影响,确保水资源得以持续应用,支撑农业的持续发展。

02

因地制宜,健全考核

在近年,甘肃省民勤县对当地种植结构进行了精心策划的调整。该县在保障小麦及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的稳定产出之上,大力推广了具有节水特性的粮菜兼用作物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同时,为了提升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还积极扩大了瓜类、茴香、食葵以及辣椒等高效节水作物的播种区域。

民勤县还着力于普及作物科学灌水技术,致力于使灌溉时机与作物需水周期相吻合,从而在全部农作物和整个生产过程广泛地应用水资源节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有效监管并推进此项计划的实施,民勤县构建了一个严格的考核机制,成立了专门的考核组织,实施季节性的考核流程,包括考核、评分以及公开公示,以期将成果与各镇年度绩效紧密关联。

进一步地,民勤县还出台了《民勤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资金奖补实施方案》政策文件,对于在2022年以及2023年自愿出资配套高效节水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设施的农户,给予总金额达2048.83万元的奖励和补助,以激励农民自主投入资金,共覆盖高效节水设施面积约29.51万亩,既优化了农业水利设施,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03

分区实施,高效覆盖

民勤县目前拥有四个主要的大中型灌区。红崖山灌区是其中的大型灌区,该区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的方式,依靠主干渠系、田间渠道和地下管网进行农田灌溉工作。相比之下,昌宁、环河以及南湖灌区则属于中型灌区,其仅使用地下水作为水源,并通过机械井沟和地下管网系统进行灌溉。

近年来,依托石羊河流域的关键治理工程以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包括红崖山灌区在内的灌区已经对破损的骨干渠道及田间渠道进行了修复和升级,目前已经实现了77.1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有效运营。未来,计划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旨在全面覆盖灌区内的高效节水灌溉区域,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04

藏水于技,多方管护

在解决我国粮食及关键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与水资源限制之间的冲突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占据决定性地位。核心策略是采纳“藏水于技”的方案,这涉及到对高效水利用农业理念和技术的革新,以及关键高水效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此外,需要构建以可持续性为导向的高水效率农业体系,显著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并实现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产量与质的提升,即便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或少量增长的情况下。

为了达到提高国内灌溉水效率和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及产品智慧化的目的,我们应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关键在于攻克规模化、集约化、精良化及智慧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限制,特别是解决作物耗水与灌溉水供应间的协调平衡控制问题。研发方向应包括智能水源获取装置、大流量过滤系统、精准的智能喷灌设备,以及土壤水分一体化监测装备,这些将构成确保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综合能力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技术基础。

在农业灌溉领域,有一句谚语:“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这句话强调了节水灌溉设施在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的至关重要性。有效的管护工作不仅仅意味着对设备的简单看护或由单一使用方、管理方或所有权方负责,而应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涉及技术知识的广泛掌握,以确保构建一个既专业又多元的管护小组。

三、政府持续主导,多方有效协同

对于管理实体来说,面对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挑战,必须制定并实施定期的技术培训计划,针对基层水务人员、用水者和设备维护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种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确保节水灌溉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

政府应持续扮演其关键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套周全的政策框架,来确保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与效率。此政策框架应包含对农业节水行为给予激励的法律及政策条款,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建立水权交易体系等措施,并监督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为了保障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政府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为农业节水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减少投资风险和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地,政府应实施奖励机制,对于那些在节水方面成效卓著的农场户或相关组织,给予物质或荣誉上的认可,以此激发他们继续推进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推动建立功能完善的水权交易平台是至关重要的,该平台能够通过市场调节机制,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节水目标。

在社会层面,鼓励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农业节水的实践中来,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全民参与,共同关注农业节水的良好氛围,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节水意识。

综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操作、社会参与及农户实践的多方协同作用,我们能共同构筑一个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农业节水网络。这将不仅有效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而且将促进农业节水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国家层面已明确设定,到2025年将基本实现农业水价的综合性改革。这一宏伟目标的推行范围尚有限,其实施过程遭遇众多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运行及维护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因素。进一步,对农业用水的管理措施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完善,这导致农业水价整体偏低,无法准确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价格杠杆在节水方面的潜力未被充分发掘。此种状况非但促使农业用水呈现出粗放式使用,亦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健康运营构成威胁。

现行的改革方案多缺乏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所提出的保障措施也不够切实,加之有关部门间交流协调并不顺畅,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改革进度并未如预期推进。在执行中,调整水价面临着显著难度。

从一方面看,农业产业,粮食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致使地方政府在提升农业灌溉水价时,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农民对水作为商品的意识不强,对水价的调整反应敏感,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这也为水价的调整带来了一定难度。

农业水价改革的实施,旨在通过合理的价格调整,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并非单纯提升价格。该改革过程必须确保农民整体负担不增加,以遵循改革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农业用水的有效管理,水价的形成机制需要深入考虑农户对水资源的支付能力,制定一个既体现水资源价值又符合农民经济承受水平的合理价格。特别是在节水措施实施后,用水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适度上调水价不会加重农民的水费负担,同时有助于反映水资源的实际价值。

设计精确的补贴政策和鼓励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需确保其操作性,以激发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同时避免引发社会矛盾。

在工程管护方面,需要明确产权归属,确立管护实体及责任主体,保证有专人负责建设和维护工作,并确保管护资金的到位,从而构建一个有人投资、有人管理和有人负责的治理体系。

最终,政府部门应发挥领导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确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支撑。

四、提升粮食产能、持续大力推进

在中国实施的多层次和全面的农业节水战略框架中,国内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效能显著提高已取得明显成就,尽管与全球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异。

在过去十年里,通过提升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增长了0.046,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在灌溉系统续建、现代化转型、高标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以及农业节水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深入推动。

这一进步大致相等于在这十年间,在灌溉水源至田间的过程中削减了1700亿至1800亿立方米的水损耗。其中绝大部分节约下来的水资源被用于扩大灌溉面积,这对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实现连续二十年的粮食丰收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为有效推进农业水资源的节约与效能提升,本项工作需采纳一系列综合措施。首要步骤涉及积极变革当前的作物种植格局,并确保施行以科学为基础的灌溉策略,进而构筑一个具有区域性特色、高效水利用的可持续农业模式。此外,加速实施灌溉区域的现代化改造,对现存设施进行完善与扩建,是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关键环节。

政府需要强化激励措施,通过精准补助及节水奖励政策来激发农户节水的积极性,同时调整水价,并彻底改革用水管理体系,从而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市场机制、社会组织与农业经营者之间高效的协作。

这些举措旨在深化农业节水的实践操作,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

0 阅读:0

云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