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微博上有一个热播视频,视频中的小女孩犯错了,她坚持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并请求静一静,但是妈妈却一再认为孩子的态度不端正,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于是逼着继续承认错误,并要求写检讨书,但是小女孩却一脸倔强,拒不写检讨书,于是母女双方僵持不下……
当时看的时候特心疼这个小女孩,被妈妈逼着承认错误,还要求写检讨书的这种滋味一定特别不好受。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是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于是在孩子犯错之后,不仅会教训孩子,还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认错。虽然孩子心里知道错了,但是有些家长却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求孩子一定要口头表达出来,甚至进行书面检讨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很多时候,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认错这一动作,往往没有想过,孩子是否知道自己错了,究竟错在哪里,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做法恰恰是本末倒置。孩子犯错了,家长管教孩子,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从而加以改正,减少再次犯错的几率。但是家长逼孩子认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从心底认同家长的观点,孩子认为自己根本没错,但不得不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不情不愿地认错了。这反而会造成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起不到原本的教育效果。就像美国心理治疗师Jenise Harmon说的一样:若孩子不是主动道歉,这样的认错就没有意义。确实,很多孩子只是迫于家长的威严而认错,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同样的错误会再次发生。
孩子为什么不肯认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令很多家长疑惑的是,明明已经宽容了孩子的错误了,但是孩子还是不敢承认错误,甚至坚持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孩子到底是在害怕什么,才会不敢承认错误呢?
1、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孩子在2-5岁这个阶段,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他们是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活动,不能理解别人的或一般的规则,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化。
因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仅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就算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也不会感到对不起,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也不会站在你的角度,感受你的心情。
也就是说,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虽然能看到一些特别讲礼貌的孩子,但他们并不一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2、孩子害怕被惩罚
有些孩子在犯错之后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一看父母的表情不对,比如脸突然沉下来、笑容一下子消失等等,就意识到“大事不好”,为了避免惩罚,于是就掩盖了自己犯错的事实。
3、孩子要面子
3岁以后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在父母口中的好宝宝,希望得到夸奖,希望被喜欢。
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也不会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觉得承认错的行为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坏孩子”。不想让自己变成“坏孩子”,更害怕因此让父母失望。所以明知错,明知道父母要发怒,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了解了孩子不愿意认错的原因之后,我们明白,粗暴地逼孩子认错不仅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还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该如何让孩子认错呢?
如何引导孩子认错?家长要明白,当孩子犯错时,逼孩子认错并不是最终目的,修正他的行为和观念才是。如果能顺便给到改正的建议,让孩子知道,犯了错不是事情的终点,只要自己有意愿改正,还有挽回的空间,那便再好不过了。
1、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第三季中,大麟子玩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饺子,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错,更拒绝给饺子道歉。邓莎的处理方式真的很赞,她并没有用打骂或威胁恐吓的方式去逼着大麟子认错,而是把大麟子抱到一边,特别耐心地跟孩子讲:“是不是你把妹妹给磕着脑袋了?磕着脑袋很疼的,是你撞了人家的,对吧?”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大麟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最后发自真心地去向饺子道歉了。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第一时间不要发怒,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因为一味的惩罚或责骂,只会强化孩子的畏惧心理,可能孩子迫于家长的权威简单道歉了,但孩子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犯了错,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就如劳拉·马卡姆博士说的那样:“孩子犯错,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不发怒,不回避。”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主动帮助孩子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的,不要害怕犯错,让孩子先承认错误,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接着再对孩子进行引导。
2、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犯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家长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允许孩子犯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在犯错后学会坦承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然而生活中,很多妈妈对于孩子犯错,很喜欢主动为孩子寻找借口,例如孩子还小,孩子还不懂事等,却不知道长期地姑息迁就,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这样反而会使得孩子自己做了错事还若无其事。
因此,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应该去引导孩子主动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勇敢承担责任,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孩子心中树立了规则。
3、家长以身作则
有次坐电梯,与我一起下楼的有一个老奶奶和一对母女。小女孩看起来只有三岁左右,可能比较着急要出去玩,刚一出门就猴急地向外窜,不小心就碰到了旁边的那位老奶奶,老奶奶被吓了一跳。
小女孩的妈妈并没有料到孩子突然的行为,她也有点被吓到了,不过她很快就反应过来,马上询问那位老奶奶的情况,并向她道歉。小女孩应该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由于害怕,一直躲在妈妈的背后,不敢说话。
确认了老奶奶没事之后,小女孩妈妈转过身,蹲下对小女孩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刚才的行为很危险,奶奶已经上了年纪了,行动不是很方便,你这样会伤害到奶奶,妈妈希望下次再出门的时候,你可以慢一些,好吗?”
小女孩点了点头,妈妈又引导小女孩去向那个老奶奶道歉,刚开始小女孩有点胆怯,后来妈妈向她示范了一遍,并用眼神鼓励孩子,小女孩看妈妈道歉完,也小声向老奶奶道歉了:“奶奶对不起”。
老奶奶笑着说:“没关系。”
其实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犯错了,这时家长就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如何道歉认错。很多时候,言传真的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很多行为孩子都会在背后默默地学习,最终内化。
所以,与其逼孩子认错,不如教孩子如何认错。
4、学会复盘,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让孩子学会认错,勇于承担责任之后,还要教会孩子学会复盘,让孩子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把之前的事件重新捋一遍,这样可以让孩子从中认识规则秩序,还可以让孩子真正了解到自己错在哪里,从而避免下次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