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组建临时政府。1949年1月,来自9个政党的120名成员组成立宪会议。同年2月,以色列颁布临时宪法。
根据49年临时宪法,以色列采用用共和制政体:总理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以连任两届;议会实行一院制,设120个席位,议员在期4年;议会选举实行比例代表制多党制,议员候选人必须是注册登记的政党成员,政党注册必须具备超过1500人的署名,获得选票超过1.5%的政党方可进入议会,议会席位在政党分配;议会第一大党的领导人出任总理,内阁成员由总理任命,总理和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同时具有议员的资格。
以色列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在于议会的广泛权力。在中东地区,只有士耳其议会可与以色列议会相提并论。以色列的议会制度,导致发达的选举政治和为数众多的议会政党。
自1948年建国开始,多党制的议会竞选长期成为以色列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阿以关系与中东和平进程则是议会竞选的热点所在。往往有超过20 个政党参与议会竞选,约15个政党进入议会。
以色列的众多政党,可以划分为左翼政党、有翼政党、宗教政党和其他政党。
在1969年以前,左翼政党占据议会二分之一的席位,右翼政党占据四分之一议会席位,宗教政党和其他政党亦占据四分之一的议会席位。1977年开始,宗教政党和其他政党依然占据四分之一的议会席位;然而,持左翼立场的工党占据议会席位呈下降趋势,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占据的议会席位呈上升趋势。
一、工党
工党是以色列政坛最重要的左翼政党,在阿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上持相对温和的立场。工觉的前身是始建于1905年的青年工人党。1930年,青年工人党改称巴勤斯坦工入党。1968年,巴勒斯坦工人党改称工党。工党的社会基础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劳工联盟希斯塔德鲁特是支持工党的主要民间组织。
1930年,工党成员约6000人;1948年,工党成员超过4万人。
1949—1977年,工党构成以色列议会第一大党,工党领导人则是以色列政坛的核心人物。
1949年,以色列举行建国后的首次议会选举,工党获得46个席位,工党领导人本-古里安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
本-古里安
1951年,工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45个席位,本-古里安再度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1953年,本-古里安辞职,莫什•沙雷出任内阁总理。1955年,工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40 个席位,本-古里安第三次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1959年,工党在议会中获得47个席位,本-古里安第四次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1961年,工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42 个席位,本-古里安第五次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1963年,本一古里安辞职,列维•埃什科尔出任内阁总理。
1965年,工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45个席位例维•埃什科尔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1969年,工受在议会选举中获得56个席位,戈尔达•梅厄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
戈尔达-梅厄
1973年,工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51个席位,伊扎克•拉宾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
拉宾
1949—1977年工党执政期间,来自俄罗斯和波兰的欧裔移民主导内阁,占据80%的内阁职位,包括伊扎克:拉宾在内的土著犹太人占据内阁职位的10%,亚非商移民亦占据内阁职位的10%。此间,工党领导层内部经历新旧两代的更替。本-古里安、列维 •埃什科尔和、戈尔达•梅厄系工党第一代领导人,发迹于英国委任统治时期。达扬、佩雷斯和伊戈尔•阿伦系工党第二代领导人,发迹于阿以战争时代,与以色列军方关系密切。
达扬
二、利库德集团解放运动始建于1948年,自由党始建于1961年。1964年,解放运动与自由党合并,组建加哈尔集团。
1973年,加哈尔集团改称利库德集因,构成以色列政坛最重要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反对工党倡导的“以土地换和平”的政治原则,拒绝归还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人土地,强调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具有不可分割性,主张改善“落后群体”即亚非裔犹太人的经济社会状况。
利库德集团领导人主要来自欧裔移民,然而亚非裔移民构成支持利库德集团的重要社会基础。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亚非直犹太人移民数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工党与利库德集团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1977年5月,以色列举行议会选举,工党获得32 个席位,利库德集团获得43个席位;利库德集团取代工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贝京出任内阁总理,组成利库德集团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以色列政坛由此进入工党与利库德集团分庭抗礼的时期。1996年,以色列议会修改选举法,内阁总理由选民直接选举,利库德集团获得32个议会席位,工党获得34个议会席位,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以微弱的优势当选内阁总理,组成利库德集团主导的右翼政党联合政府。1999年,工党获得26 个议会席位,利库德集团获得19个议会席位,工党领导人巴拉克当选内阁总理,组成工党主导的左翼政党联合政府。
巴拉克
2001年2月,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以获得63%选票的绝对优势当选内阁总理,组成包括利库德集团和工党在内的多党联合政府。
沙龙
三、宗教政党
犹太教政党长期处于合法地位,强调犹太教法律在以色列国家的统治地位,是以色列政治生活的突出特征。
早期的犹太教政党,主要是始建于 1903年的精神中心党。始建于1912年的以色列正教党、始建于1922年的精神中心工人党和始建于 1925年的以色列正教工人党。1949年,精神中心党、精神中心工人党、以色列正教党与以色列正教工人党组成竞选联盟,获得12%的议会选票。1955年,精神中心党与精神中心工人党以及以色列正教党与以色列正教工人党分别组成议会竞选联盟,获得14%的议会选票。1956年,精神中心党与精神中心工人党合并组建国家宗教党,以色列正教党与以色列正教工人党合并组建宗教阵线1949—1977年,工党作为议会第一大党,与宗教政党长期保持政治合作,宗教政党成员多次加入工党主导的多党联合政府。1977年起,工党与利库德集团在议会竞选中平分秋色,宗教政党作为第三方势力构成影响以色列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
宗教政党大都持保守的立场,支持利库德集团为首的右翼政党,要求实行犹太教法的统治,强调犹太教信仰作为获得以色列公民权利的先决条件,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政治原则,主张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占领的阿拉伯土地纳入以色列的版图。在1977年的议会选举中,宗教政党获得15%的选票。在1999年的议会选举中,宗教政党获得27个议会席位。
考察了以色列的政党政治的情况,结合巴以和谈的历史,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巴以和谈都是在以色列工党执政期间发生的(拉宾和巴拉克),这是由政党的执政纲领和支持的基本盘所决定的。因此,不难得出结论,以色列国内政治的格局根本不存在巴以和谈的任何可能性。本文完
本人完。
参考资料:哈全安《中东史》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