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邻居奶奶,生了2儿4女,临终前只有侄子在身边:我不怪他们

名著茶话会 2024-08-03 10:21:41

村里玉翁妈是95岁那年去世的,那一年刚好是2008年。

玉翁妈是村里最高寿的老人,自己一辈子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最大的儿子都快八十岁了,孙子曾孙子都有了,是现在难得一见的四世同堂人家。

可玉翁妈咽气的时候,身边只有侄子和侄孙子两人。说来也起奇怪,老人家患上老年痴呆已经很多年了,一直都是糊里糊涂的,但临终前突然神志清醒了,甚至还拉着侄子的手让他告诉自己的子女:我不怪他们……

说起来还真是话长,首先,玉翁妈和侄子,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叔侄——玉翁妈的公公,和侄子的爷爷是堂兄弟。

在农村,素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的说法,按常理来说,玉翁妈和侄子,即使不至于成为路人,但也算不上很亲了。更何况,玉翁妈的公公,和侄子的爷爷早年关系还不好。

上几辈人的关系到底怎么不好,人们也不得而知,但据有了解一些内情的人说,玉翁妈丈夫的爷爷没有生孩子,而侄子的曾祖父却生了四个儿子。

在农村没有后裔的解决方法,一般都是从兄弟的子女里过继一个回来当儿子养。但玉翁妈丈夫的爷爷竟然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四个侄子,反而抚养了一个远房族侄回来,两家人的龌龊也就从那时候开始。

可惜的是,玉翁妈的公公长大后也让成了家,夫妻俩一辈子竟然只生了一个孩子,也就是玉翁妈的丈夫。

相比之下,侄子的曾祖父一家却是人丁兴旺,先后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到侄子的父亲那一代,也有四个兄弟三个姐妹。

在那个年代的偏远农村,谁家人多就在地方人多势众,玉翁妈丈夫的爷爷不怎么搭理兄弟。但过继回来的儿子却和几个堂兄相处得不错,当然也不否认,多少有点“依附”的想法。

到了玉翁妈丈夫长大后,也和侄子的爷爷、侄子的父亲都相处融洽。这里面也不得不说一句,侄子的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确实算得上地方上的“头人”,从来不会因为两家祖上的那点间隙而踩压玉翁妈这家。

后来新中国了,侄子还当了几十年的支书,家里又有那么多人,在村里一直就是一言九鼎的身份。看到玉翁妈一家人丁寥落,经常被别人欺侮,就曾主动告诫自己的几个弟弟妹妹:

他们家(玉翁妈家)再怎么不招人喜欢,毕竟也是我们的亲房,别人瞧不起他们,你们不帮着说点公道话也就算了,毕竟是新社会要摈弃旧文化,但也不能自己也去踩压自己人。

自从那时候起,玉翁妈和侄子的关系就亲密起来,侄子对这个堂婶娘也确实很尊敬,不管是讲话还是其他事情,都不比其他人家的亲侄子差。

玉翁妈的丈夫英年早逝,当时最小的女儿还未出嫁。那时候,她的两个儿子早就成家了。大儿子先成家,先后生下了六个女儿,就怪自己的“屋场”不好,一气之下搬出去另立门户去了。

于是,玉翁妈就一直跟着二儿子住在老屋里。二儿子也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不得不说,玉翁妈比她的两代婆婆都要争气多了,至少在延续香火上上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二儿子成家后,玉翁妈就和儿子分了家,自己一个人搬到了“倒厢房”去住。

可惜后来几年,二儿媳突然患病去世,当时还在搞集体,玉翁妈可怜几个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于是就主动帮着拉扯几个孩子。

也不得不说,大儿子虽然早年是负气搬出去的,但在孝敬母亲方面却不含糊。虽然看着母亲吃着自己的供应,却一直帮弟弟带孩子,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闲话。

后来二儿子的几个孩子都长大了,玉翁妈也继续老去,孩子们对奶奶倒很孝敬,但对伯父伯母却不咋的。

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小时候失去母亲,伯父伯母却很少照顾他们。心里这么想,年轻人嘛,嘴里也就难免说点怪话,一来二去就惹恼了伯娘。

玉翁妈的大儿媳其实相当通情达理,在村里也算是贤惠媳妇,自从受了几个晚辈的气之后,也就对丈夫说:

我们供养了婆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眼红老人家帮着弟弟,想不到几个小兔崽子不领情,那我们也得做点什么,让他们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于是,大儿子夫妻就故意改变了赡养玉翁妈的方式,不再供养钱粮,而是让老人家轮流在两家吃住。

这样只是麻烦了玉翁妈,毕竟住在老屋,离大儿子家还有那么一两百米的样子,晴天还好,拄着拐杖就能走过去,要是冬天雨雪天气,老人家就真的举步维艰了。

那些年里,村里人经常看到,大儿媳妇扶着玉翁妈在路上走的场景,早上把她接过来,晚上在送回去睡觉。人们都说玉翁妈遭罪,大儿媳也跟着遭罪,为什么就不按照以前的方式赡养呢?

巧就巧在玉翁妈在两个儿子家来去时,中间必定要经过侄子的家,乡亲们的那些话毕竟只能算是“闲话”,但侄子看不过眼了,干脆就帮着玉翁妈把两个儿子给训了一顿。

其实那些年里,玉翁妈的大儿子家里也是烦心事一皮箩,因为只有六个女儿,就把三女儿留在家里招了郎(上门女婿)。

可上门女婿却有点好吃懒做,做点事还得大儿子耐心地去劝。勤劳一辈子的大儿子,一肚子火却又不好随便发泄,于是在处理赡养母亲的事情上,也就随妻子做主了。

幸好大儿媳虽然提了个不大通情理的主意,但在赡养玉翁妈的问题上,还是没有打什么折扣,玉翁妈的日子也还算过得去了。

问题是玉翁妈到了八十岁之后,就开始出现了老年痴呆的问题,主要就是不怎么认识人。

最开始一两年里还半清醒半迷糊,从第三年开始,就几乎不怎么认识人了,眼睛里只认识两个人:大儿媳,还有侄子。

玉翁妈和大儿媳的关系一直就算不错,那几年来风雨无阻地接送老人家,能记得她也算是情理之中。

而玉翁妈和侄子的关系,那就真的是前辈子的缘分。这些年来,叔侄俩、尤其是玉翁妈的丈夫去世后那些年,侄子对这个婶娘也确实费了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要给她送点过去。

玉翁妈很有点投桃报李的心,侄子也有两个儿子,儿子长大后都娶妻生子,原来的老屋自然就不够住,但好巧不巧的是,他家老屋周围的菜地竟然是玉翁妈家的。

侄子先后两次建新房,都不得不找玉翁妈打商量置换那块菜地。每一次都不需要说多话,玉翁妈大手一挥:

你要建房子,还别说你占多少就补多少地给我,就算白白占用,我也绝对不说一个不子。

你建房子为了娶儿媳妇,这么好的事,我这个做婶娘的能力有限,不能帮其他忙,那地基的事你就随意处置。

第一次算是很顺利,玉翁妈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异议。但第二次就出现了波折,二儿子以“家里没有其他菜地了”为由,总是拖着不松口,二儿子的大儿子甚至还要求侄子出现金买他的地。

为了让别人成就自己的地基,侄子也愿意掏钱,但玉翁妈不干了,说要是收了你的钱,让我这张老脸放哪里?硬是逼着儿子和孙子答应下来,最后还是用一块山土置换下来。

那次的事,事后侄子和二儿子倒还是把话说清楚了没有什么隔阂,倒是二儿子对玉翁妈这个老母亲不满了,说母亲胳膊肘向外拐,眼里只要侄子而没有儿子。

但那时候玉翁妈已经开始有点老年痴呆了,儿子再怎么说也无所谓,乡亲们甚至一度认为,玉翁妈后来彻底不认识二儿子了,多少也和那件事有点关联。

之后的几年里,玉翁妈的神志每况愈下,到最后连两个儿子也不认识了,除了大儿媳和侄子之外的所有人,在她眼里都是“你这个客人是哪里的”。

幸好玉翁妈的年龄摆在那里,大家也都知道她有了老年痴呆,并不会从心里去厌恶她。

相反,老糊涂了的玉翁妈,反倒给附近的人带来了很多莫名的欢乐。甚至连一向对她很是尊重的侄子,有时候也会故意逗着老人家开开心。

这样的欢乐,对旁人来说或许无伤大雅,但对玉翁妈的家人来说,在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怎么爽快的。

于是,慢慢地,除了正常的生活供养之外,儿孙们都不怎么搭理老人家了。

这时候,侄子一家真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翁妈彻底糊涂之后,吃的方面倒还不愁,两个儿子还算送的及时,但其它方面就真的不能说好了。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就连大小便都成了问题。

而这一切就自然不自然地落在了侄子一家的头上,顺带侄孙子,对这个“便宜”奶奶也很好,并不嫌弃身上总是散发着怪味的她,经常帮着给老人家洗漱收拾一番。

08年的秋天,95岁的玉翁妈走到了生命的大限,临终前的那天,糊涂了好几年的她突然就清醒过来,拉着侄子说了一个多小时的往事,无非就是两家的一些陈年往事。

说到最后,老人家拉着侄子的手说了一句话:你告诉我的两个儿子吧,我不怪他们。

玉翁妈算是安详地走了,95岁的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脚农妇,却用她认为最合理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段关于亲情的故事。

作为外人,我们很难去评价老人家的对错。只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受文化水平和认知的限制,用现在的观点去看的话,老人家的行为存在很多让人不理解之处。但不管怎么说,老人家和侄子的叔侄情,确实是难得的真心,您认为呢?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