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常卿之前所担任的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品级大都与太常卿相同或略低于,品阶班位上会比太常卿低几阶。
担任中北魏后期,三十九名太常卿官员中,元修义、邢子才、孔美三人仕宦峰值不详,韦彧最后为五品男爵,其他三十五名官员的峰值全部为正三品及以上。
其中,元脩为出帝,元孝友和穆绍二人为一品王爵,元端、长孙儁、长孙绍远、卢辩四人为一品公爵。
元寿安为开府仪同三司、元恒为侍中、长孙冀归为太傅、陆希质为卫大将军、王衍为侍中、崔光为太保、甄琛为侍中、裴延俊为侍中、尔朱菩提为骠骑大将军、李元忠为骠骑大将军,这十人的官品均是正一品。
崔孝芬和祖莹二人都是从一品仪同三司,元顺为右光禄大夫、崔亮为左光禄大夫、李琰之为左光禄大夫、邢邵为特进,这四人的官品均为正二品。
元固为金紫光禄大夫、高闾为紫金光禄大夫、游肇为尚书右仆射、李世哲为镇西将军、贾思伯为镇东将军,这五人的官品都是从二品。
元泰为太常卿、李璞卒于太常卿、卢昶为平东将军、刘芳卒于太常卿、郑伯猷卒于太常卿、王谌为光禄大夫、范绍卒于太常卿,这七人最后的官品均是正三品。
同时,再观其从太常卿迁转至最高官职的迁转次数,除去元固、元孝友、元修义、元泰、韦彧、邢子才、祖莹、孔美八人无法算出具体数值,其中由太常卿直接转任最高官职的有六人,他们是陆希质、李璞、高闾、刘芳、郑伯猷、范绍;
迁转一次的有六人,分别是游肇、李世哲、贾思伯、尔朱菩提、卢辩、邢邵;迁转二次的有五人,分别是元脩、元恒、元顺、裴延俊、王谌;迁转三次的有三人,他们是卢昶、王衍、李琰之;
迁转四次的有四人,他们是元端、崔孝芬、甄琛、李元忠;迁转五次的有崔亮;迁转六次的有元寿安和穆绍;迁转七次的有长孙儁和崔光;长孙冀归迁转八次;长孙绍远迁转九次。
通过计算以上数据,平均迁转次数约为二点九次,由此可知,太常卿官员能够通过较少的晋升次数,快速达到三品及以上的高级职官。
北魏太常卿的两种迁转途径,其一为中央职官——太常卿——中央职官——三品及以上职官,即由中央官职迁转为太常卿,再次由太常卿迁为中央官职,并且在其后的迁转中,会任职三品以上职官,甚至位列三公。
其二为地方长官——太常卿——地方长官——三省,即由地方长官迁转为太常卿,然后再任职地方,在外历练,积攒履历,外任地方官员之后的迁转官,一般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掌握实权的部门,位高权重。
北魏太常卿的时代特征
太常作为九卿官制中的重要一部分,自汉魏晋发展到北魏时期,基本沿袭旧制,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但是,由于北魏王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建国之初存在胡汉两种制度。
北魏历代君主通过对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才逐渐形成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所以,在北魏政治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太常卿也发生了适用于北魏王朝的新改变。
而跟北魏同一时期存在的,还有宋、齐、梁、陈四朝,这四朝统称为南朝,太常卿一职在南北朝官制的发展中也是存在差异的。
历经南北朝数百年的漫长发展,太常系统到隋唐时期,已经形成了更加完整的体系,其职能、属官等发展到了成熟期。所以,研究北魏时期的太常卿与晋、南朝的差别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北魏太常卿与晋、南朝的差别
北魏官制以晋制为蓝本,又借鉴于同时期并存的南朝制度。在南北制度文明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北魏官制逐渐发展成熟,其职官的设置或同于两晋南朝,或有不同之处。下面笔者就逐条分析北魏太常卿与两晋南朝太常之间的差别。
其一,与北魏相比,两晋南朝时期太常的职掌与汉代相同。也就是说汉代太常的职掌有三方面:一是礼仪祭祀,二是选试博士,三是察行陵庙。但是到了北魏,太常的选试博士和察行陵庙两大职责已经不复存在。而两晋南朝时期的太常的职能是与汉代完全相同的。
此时期太常具有察行陵庙的职能,既要时刻保护宗庙,又要负责宗庙的各项事务。皇室对宗庙非常重视,如果太常监管不到位,就会被免官或者受到处罚。
咸和三年,庾亮弃守建康而奔走寻阳之后,司徒王导、右光禄大夫陆晔等人在太极殿保护晋成帝,而当时的太常孔愉则是去守护宗庙。汉代太常有察行陵庙的职责,可见守护宗庙属于该职能范围。
这里张华在担任太常时,太庙内的横梁折断了。张华因为督管不行,而被免官。荀寓仅是因为大风刮落了庙阙顶部的几个瓦片,就被免职。太常还具有选拔博士的职能。官员举荐或者太常自己发掘有能力、有学识的人,通过考核,然后上报给皇上。
刘毅,在年幼的时候就因为有孝行、高风亮节而闻名乡里。同郡的王基推荐刘毅,认为他清节正直,是肱骨之臣。
被当时任职太常的郑袤所知道,并举荐他为博士。太常郑袤精选的博士,日后都官至公辅大臣,位高权重。可见,太常选拔博士,非常注重才能、学识和品德。
成公绥很有才华,文章写的非常优美。张华很看重成公绥,以致每次看到他的文章都叹为观止。由是把他推荐给太常,然后太常选拔成公绥为博士。
由以上几条史料可知,两晋南朝时期太常的职责沿袭汉代,包括查巡宗庙和选举博士。太常负责守护陵庙,如果陵庙出现问题,太常也会因为督查不行而被免官。
太常负责甄选博士,考核之后,上奏皇帝。但是到北魏时期,太常更多的是负责祭祀礼仪活动,关于博士的选拔则归尚书省所有。
其二,笔者粗略计算了宋、齐、梁、陈四朝中,担任太常官员之前的职官和首次迁转官的情况,发现:太常系统大多与尚书部门之间相互转任,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这里陆纳在担任左民尚书之后迁为太常,后来又转为吏部尚书。由管理全国户籍到负责宗庙祭祀,再到主管官员的考核与任免,可见陆纳的能力才干之强大。
这里张茂度由五兵尚书迁转为太常一职,五兵尚书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曹,负责管理全国兵籍、征兵等任务。这里王敬弘从度支尚书转为太常,然后又转吏部尚书,其中度支尚书主管全国贡赋和租税。
在梳理担任太常前后的职官中,尚书省诸部有二十四人,约占百分之七十一。常见的尚书有吏部尚书、度支尚书、左民尚书、五兵尚书、起部尚书、都官尚书、祠部尚书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互迁转的现象呢?大概是由于,三省六部制在这一时期逐渐定型和发展,而九卿制度则是持续衰微。
东晋设置的尚书祠部分去了太常的职责权限,但是由于二者在祭祀礼仪方面有交集,所以二者可以相互转任。南朝时期,太常实际上已经是闲散职官了。张瓌在担任太常以后,认为是闲职,就弃官回家了。
笔者认为,既然当时太常已经是闲散职官了,却能在各部尚书之间相互迁转,应该是为了达到更高官职而起到的一个过渡作用。
如上文提及的王敬弘从度支尚书转为太常,然后又转吏部尚书,度支尚书主管全国贡赋和租税,但是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是诸部尚书之首,地位极其尊贵。
综上所述,太常在两晋、南朝时期,常常用来作为官员逝后赠官,地位声望崇高。但是太常一职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烦杂,而且经常会因为监管不力或者轻微小事,就被免官。
太常更多的是在尚书诸部之间相互迁转,从而也反应出来,这一时期九卿职权逐渐被尚书省侵夺。总体而言,自魏晋南朝九卿制度衰微开始,太常就逐渐变成闲散职官,具有过渡性质,并折射出一种平流进取的迁转现象。
对隋唐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九卿制度衰落,其职权大多被尚书省侵夺,但是为了门阀士族成员入朝为官的需要,九卿职官依旧存在,而没有被尚书省取代。这就造成了尚书诸部和九卿诸官之间职责权限模糊不明的问题。
经过漫长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日臻完善,尚书六部与九卿之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形成了尚书省六部为政策机关,九寺五监为事务机关,分别接受尚书六部的政策而运转。
北齐官制沿袭北魏,太常职责基本相同。北魏时称为“太常卿”,而北齐改称“太常寺”。而隋唐则是沿用北齐,职能是负责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综上所述,从汉魏到隋唐,纵观太常的发展历程,汉代属于发展初期,魏晋南朝属于发展中期,隋唐属于发展完成期。而北魏在其中则是起到了发展中的承转作用。
陈寅恪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其第一事即宇文泰所以令苏绰、卢辩等攀仿周官之故及其制度实非普遍于全体而仅限于中央文官制度一部分。
第二事即唐代职官乃承附北魏太和、高齐、杨隋之系统,而宇文氏之官制除极少外原非所因袭。”也就是说,宇文泰只是模仿北周官制中的中央文官制度,唐代官制则是与北魏太和、高齐、隋唐一脉相承的。
通过研究北魏时期的太常一职,能够证明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关于元魏—北齐官制体系是隋唐制度的主要源流的论断。
结语
北魏官制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北魏太常作为九卿官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变革有其独特性。总结出北魏太常卿的特点。
首先,关于北魏太常卿一职的设置,基本沿袭汉魏晋。两汉时期,太常一职以中二千石以及列侯忠孝敬慎者担任,地位尊贵。魏晋南朝时期,太常系统发展比较稳定,职责以宗庙祭祀、礼乐制定为主。
任职太常的官员大多在九卿和尚书诸部之间相互迁转,而且有机会升迁至最高官。北魏建立之初就已经设立太常一职,前期和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前期担任太常卿的官员由汉人士族中的顶级门阀士家所垄断,后期北魏皇族、胡姓勋贵的比例则是明显增加。
其次,关于北魏太常卿的职掌,其主要的职责为负责主持宗庙祭祀活动,同时还有奉命出使册拜之职,有为君主出谋划策、建言献策之职,有参定礼乐、议定谥号之职。
而北魏太常卿与前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了察行陵庙和举荐博士两大职权。北魏时期,对太常影响最大就是尚书祠部和仪曹,二者分去了太常的职能。
再次,关于北魏担任太常卿官员的选任标准,主要包括家世背景、个人文化修养、政治归属三个方面。
由于中古时期选官重家世门第,主要看父、祖三代的世资情况,大多选用父祖官爵在三品以上、知识丰富、忠义廉孝之人担任。同时对比太和改制前后两个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前期太常卿一职由汉人高门士族垄断,后期通过积极学习汉文化,出现了大批有文化、有学识、有能力担任太常卿的北魏皇族和鲜卑勋贵。
最后,关于北魏太常卿的迁转,主要有两种迁转途径,其一为中央职官——太常卿——中央职官——三品及以上职官,其二为地方长官——太常卿——地方长官——三省。
通过梳理任职太常卿官员的迁转次数和最后所能达到的仕宦峰值,发现大多人都能升至三公、各省长官等最高官。
总之,本文对北魏太常卿的建置沿革、职能选任、迁转情况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重新审视了太常卿一职在北魏整体官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北魏中央官制及其对隋唐制度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