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518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王璐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您将获得:
1、跨学科教学评价如何评
2、跨学科教学评价指向什么样的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跨学科教学主张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计的项目化、授课教师的团队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等。
究竟什么样的跨学科教学才是好的,契合国家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呢?通过哪些具体的指标可以衡量呢?
因此,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让教师知道跨学科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怎么评。
评价教学目标:指向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和学科教学相比,跨学科教学主要聚焦于跨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完整、全面的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融合,因而更关注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
因此,跨学科教学摒弃了孤立、零散、缺少情境支撑的知识传授,着力于整体、融合、实践探究型的素养培育。一般认为,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个人成长、高阶认知、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又分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等十个维度。
跨学科教学的目标评价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或团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作出的反应能否体现出其核心素养,尤其是跨学科素养水平的提升。
评价课程内容:锚定跨学科课程的关键特征跨学科课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内容,其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从生活实际当中、从学科教学内容当中去寻找和发现,课程方案是由师生从无到有共同创生、共同设计、共同修正的,这是与分科课程最大的不同。
跨学科课程内容评价的关键点
课程内容的方向性
跨学科课程评价应该把课程的方向性与政治的正确性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这也是确保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重要保障。
课程内容的融合性
跨学科课程的核心在“跨”,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目标任务的需要建立内在联系。
因此,跨学科课程的结构是否紧凑,内容能否衔接、是否具备系统性,能否真正让跨学科的不同知识点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习者生成新的知识或策略,这是跨学科课程评价的独特追求。
课程内容的可行性
所有的课程都是用来实施的,之所以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再倡导跨学科课程,其旨归是为了加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习者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助推学习者将跨界知识整合成新观点、新策略。
课程内容的生长性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生长,同时课程也在学习者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长。
因此,评价跨学科课程的生长性,首先要看学习参与者(包括学生、老师及其他的参与人)在经历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真正获得了增值与成长,这样的评价可以通过学习参与者的表现性评价来实现,在学生是否达成了能力迁移、概念理解、知识建构,教师及其他参与者能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调整解决问题方案与策略等维度建立评价指标。
评价课程的生长性时,还要学习者在参与、实施的过程中找到课程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或者根据时代发展、学习发展的需要不断自我迭代。
评价教学过程:适时追踪学生学习表现1.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教,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此,在教师维度,评价的标准主要在于其教学行为表现是否有助于促进学习的发生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否让教于学。
跨学科教学注重让学生直面问题情境,自主确定研究方案,并建立学习共同体,按照方案开展学习。教师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藏到学生身后,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只有当学生个体或团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陷入僵局,需要扫除无法跨越的知识障碍的时候,教师才能现身,并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
第二,能否以教促学。
跨学科教学以学为主线,必须选在学习团队经过反复努力仍然无法跳出藩篱的时刻介入。在介入程度方面,老师需要谨记,自己的介入只是为了给学习者团队陷入困境和僵局的思维带去一束光,重新激活他们的热情和灵感,而不是越俎代庖,以专家的身份进行学术灌输。
2.对学生的评价
跨学科教学指向学生的深度、高质量学习。可以从四个维度评价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质量。
①任务理解
跨学科教学从真实的项目或问题情境入手,这些项目或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习团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习的方向与进程。评价学习团队的任务理解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评价其任务分析水平,高水平团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直指任务的要害。
第二,评价其知识调用能力,跨学科教学需要调用的知识储备会涉及不同的学科。
第三,评价其评估任务难度水平,学习团队在明确学习任务之后,不但要能大致评估出任务的难度水平、自己团队已经可以调用的知识储备和资源储备水平,还要能大致评估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按照团队目前的认知和准备水平,距离完成任务还有多少工作量及其难度。
②方案策划
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效果。跨学科学习方案的优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
第一,任务分解与人员分工是否合理。跨学科学习面对的是一个个较复杂的项目或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或子问题。这些子项目或子问题之间可能是并联的,即学习共同体再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完成不同的任务,然后集中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串联式的,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以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依此类推。学习共同体内要能把这些大项目、大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并且按照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干最合适的事,以实现效率和质量的最大化。
第二,研究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是否合理。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即使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多样化的策略选择。
第三,进度安排与预期成果是否合理。项目管理能力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项目管理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能否合理安排时间进度,并执行到位。学习共同体成员要有机会坐到一起认真设定研究的进度安排,并对每一个时间节点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终项目完成时的终结成果有比较清晰的预期,这种预期会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里程碑。
③合作能力
学习共同体内部能否建立良性的合作互动,并有效促进学习的发展,是对学习共同体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其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观察共同体组建的时候团队成员有没有尽可能异质化。
其二,观察共同体成员完成任务时能否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彼此关照。
其三,观察团队内产生分歧时能否相互妥协,形成一致意见。
④自我意识
提倡团队合作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的作用,再优秀的团队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团队作用最大化的显性标志恰恰是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因此,考量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评价来引导每一个学习者关注自我,提升自我。
评价学习成果:让多样性的创生成为可能基于对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形成相对统一的成果评价观,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果评价的若干要点来设计成果评价量表,对跨学科学习成果实施评价。这种成果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学习者自评,也有同伴互评,还有教师、家长、社区义工等其他学习参与者的评价。
1.项目任务的完成度
这一要点主要指学习成果到底有没有直接针对学习任务项目或问题,有没有能解决学习任务中发布的问题,这是学习成果评价的关键指标。
2.方法策略的合理性
这一评价要点建立在能够完成项目任务或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比较不同成果之间逻辑框架的合理性、方法策略的合理性。同样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方法策略的差异背后显现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差距。而且,跨学科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多种问题、因素相交织时的取舍与优化,其难度和评价标准不能仅仅参照上述数学问题的单维比较方式,可能更需要综合考量。
3.项目管理的规范性
很多评价者更愿意把项目管理的评价视作过程评价的一部分,但在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体系当中,因为要遵循逆向设计的思路,评价与学习过程相伴,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彼此交织、融为一体。从成果当中也能看出各个学习共同体项目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水平优秀的学习团队的成果和方案在项目设计之初呈现出高度的相关和一致性,即使在研究过程中因为各种障碍而调整思路,其思维过程也能在成果中呈现出来。
4.成果作品的表现力
完美的作品会呈现出一种审美的张力。同样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成果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展示,往往高下立判,这与成果作品的表现力有关。这种表现力跟作品的创意、美感、成本控制、文化表达等多个因素都有关联,这些因素交织到一起会给评价者留下不同的认知印象。
5.成果报告的深远性
所谓深远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成果的深度,二是成果的可拓展性。
成果的深度体现在对相关背景知识运用的广度、学习团队体现出来的思维深度、学习团队在完成过程中及成果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程度等。
成果的可拓展性则是指在后续学习或研究的过程中,该成果能否提供很好的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容升级。
6.现场演示的影响力
好的作品还需要有好的演绎和呈现,光是有了成果作品的静态展示,观众往往看不出它的优势,即便是有了成果报告的深度文字,也可能会藏在深山无人识。只有学习团队通过合作把两种成果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生动、新颖地呈现、展示出来,才能打动观众的心,让人经久不忘。把好的作品完美演绎出来打动人,这也是现代和未来社会人必备的重要素养。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来源丨《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4年第6期,部分有删减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