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反对用武,最后“季孙有没有对颛臾用兵?”

向小生 2022-09-04 11:24:32

观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态。大家好,我是向小生。

今天跟大家聊聊《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

在《论语》的记中,在鲁国贵族季氏计划对小国颛臾发动战争的时候,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充分地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和以礼待人”,的思想。

纵观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斥的血污和战乱的年代。在争霸的过程中,频繁的战乱,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国家。到了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

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鲁襄公姬午之子,鲁昭公姬稠之弟,鲁定公在位时,鲁国大乱,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他完全就是个傀儡,后得到孔子辅佐,鲁国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时,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但就快成功的时候,由于鲁定公的怯弱,这个主张没有实现。后又由鲁国的执政官季桓子,沉迷女色,三日不听政,举行祭祀之后又没按照规定送给高级官员祭肉,于是,孔子毅然辞职,离开鲁国。

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作为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对鲁国政权一向是有很大野心的。约公元前495年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中的两位,就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

《季氏将伐颛臾》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释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原文: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释文: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原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释文: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原文: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释文: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从这几句对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用武力去讨伐的,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礼”与“仁”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对敌对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还是自己的藩属国呢?而且还批评了冉有、季路,作为季孙氏的宰臣,如果没有能力制止,那就不要坐那个位置。其实这也对证了孔子脾性,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孔子本来在鲁国发展得好好的,鲁定公也非常信任他,但却因其主张的“堕三都”没有实现,就毅然决然的辞官。

原文: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释文: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原文: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释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从这句可以看出,其实冉有和子路不是不劝说,而是他们也认为,颛臾离季孙氏的采邑费地相隔不远,如果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将来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就会给后辈留下祸害。然而孔子却认为,臣子辅佐君主,如果不能用文治教化远方的人,反而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恐怕季孙氏的忧愁不在颛臾,在萧墙里。这也是“祸起萧墙”的来由。

孔子深知季孙氏攻打“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的颛臾,实际是为自己日后夺取政权先清除一个潜在的障碍,防止自己夺位之时遭到阻拦,即“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不过孔子说得很隐晦,表明是说季孙氏这样做将使“邦分崩离析”,“远人不服”罢了。

季孙氏的采邑在费(今山东省费县)而颛臾在费的西北紧邻季孙氏的管辖地,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又是战乱的年代,所以季孙氏害怕受到颛臾背后一枪,主动采取了行动吞并了颛臾。季孙氏伐颛臾成功了,颛臾最终被鲁国吞并。

原文参考:《论语》

《百度百科》

0 阅读:11

向小生

简介:观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