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真相远非那么简单:秦始皇暴君恶名有待商榷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50
导语

焚书坑儒是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的历史事件。

由于焚书坑儒得罪了广大儒生和天下读书人,使秦始皇留下千古骂名,其本人也被认为是封建帝王打击文人和舆论的始作俑者,从此这位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与大暴君划了等号。

自秦以后的历朝历代,焚书坑儒都被认为是极端野蛮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

从当下视角看,秦始皇的做法既愚蠢又残暴,那么秦始皇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何犯下如此反智的错误?

我们结合当时的环境和背景可能会发现一些端倪,并认识到仅仅因为焚书坑儒就把始皇帝认定为暴君确实有待商榷。

焚书坑儒的背后:法家指导下的中央集权与儒家支持下的地方分权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儒林列传》: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焚书坑儒虽然并用,但实际上是两件不同性质的事件,焚书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事件,坑儒是秦始皇维护皇帝威权的暴力手段。

关于焚书之举源于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宴会,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宫廷宴会。

此时的始皇帝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大秦帝国在他的带领下武功赫赫,威震寰宇,真正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豪迈气概。

秦始皇本人更是意气风发,他相信在他的统治下,大秦帝国可传立万世。

宴会之上群臣豪饮,许多大臣面腴始皇,极尽吹捧之能事,仆射周青臣更是大赞郡县制,引得始皇帝大悦。

但就在这时,一个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博士、原齐国人淳于越站出来: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大意是商周能够传国千余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可如今皇帝的子弟为匹夫,一旦天下有事,无宗室拱卫,谁来相救?不如恢复以前的分封制吧!

此言一出,举朝哗然,始皇帝御宇三十年,诛嫪毐,平内乱,灭六国,定天下,天下臣民无不仰其鼻息。

如今一名儒生竟敢在朝堂之上公开质疑皇权,整个宴会顿时鸦雀无声。

群臣把目光投向皇帝,嬴政倒也不露声色,毕竟堂堂九五之尊与一个儒生吵架太有失身份,他不动声色的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

丞相李斯作为秦始皇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自然要带头反击,他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批评他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知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同时李斯还变相拍了始皇帝一通彩虹屁,他说皇帝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不是淳于越这样的迂腐儒生所能理解的,就这样,宴会在争论中不欢而散。

秦始皇回宫后很郁闷,他恼的不是淳于越这个愣头青,而是他背后的反对势力。

早在前221年统一六国时,朝堂就对行分封还是设郡县有过争论。

当时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大批官吏,请求将诸子功臣分封于六国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

但独独廷尉李斯反对,他认为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就是分封制造成的恶果。

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分封制争论的背后既是权力之争也是意识形态之争。

秦国兼并六国后,为嬴政打天下的宗亲功臣自然要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瓜分来之不易的利益蛋糕。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耕社会,土地和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大臣们嘴上说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统治,但实际上都是要地盘要土地,可谓揣着明白装糊涂。

至于意识形态领域,很明显是法家学派与孔孟正统儒家学派的斗争,集中表现在中央集权(地主政治)与分封诸侯(领主政治)的争论。

孔孟儒学是维护周礼的坚定支持者,是厚古薄今的信徒,他们认为只有回到过去才能实现大同。

秦始皇作为铁腕政治家,自然不会被掣肘,他压制反对势力,成功推行郡县制,可如今八年过去了,竟然还有人在反对。

同样忧心的是李斯,李斯在某种程度上与秦始皇是利益共同体,只要嬴政掌权,他的相位就会稳固。

于是他提出:

“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为了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建议秦始皇焚毁古书,将非秦史书全部烧毁,尤其是民间私藏的诗、书等儒家经典。

在不到30天时间里,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当然,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得以保留,这就是焚书的由来。

至于坑儒则是发生在焚书之后的第二年,坑儒并非焚书的延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自统一中国以来,一直梦想长生不老,方士侯生、卢生等人为了富贵而迎合始皇帝,答应为他找长生不老药。

在骗了很多金银财宝后,药也没找到,也不可能找到,这些方士怕因欺君而被降罪就逃之夭夭。

同时他们诽谤秦始皇刚戾自用,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侯生等人这么做无非是想在社会造成一种舆论,即如此贪恋权势的帝王是不配求取长身不老药的。

秦始皇听后,怒不可遏,认为这些方士恩将仇报,于是下令追查妖言惑众者,方士们在刑讯压力下互相揭发,最终确定460余名犯罪嫌疑者,结果就是全部坑杀于咸阳。

所以说,秦始皇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从以上来看,焚书坑儒并非后世流传的那般残酷,因为焚书坑儒的数字是非常小的。

在后世历史中,杀人成千上万的事情多不胜数,满清文字狱祸及百年,秦始皇最大的问题就是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团,才遭千古骂名。

至于坑杀术士更不是罪大恶极,在历代封建王朝,欺君之罪就是杀头的罪。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洗白秦始皇,而是还原一个事实真相。

至于焚书坑儒这件事,一定是消极大于积极,秦始皇想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达到目的显示是不可能的。

焚书坑儒的效果适得其反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他苦心塑造的集权政治,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是他和丞相李斯未曾预料的。

嬴政自继位以来,历经几十年刀光剑影和战争搏杀,最终凭借强硬残酷的斗争手段站在世界之巅。

关于焚书坑儒,他以为钳制士民之口就可以天下太平,但事实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

因为暴力夺天下,却不能用其治天下,战争讲求杀伤力,文化却需要一个道义的制高点。

嬴政通过焚书坑儒想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只能适得其反,成为其残酷暴戾的证据。

另外,由于秦始皇过度崇尚暴力政治和严刑峻法,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激增。

在他死后的第三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起义,最终大秦天下被大老粗刘邦夺取。

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以来,乾纲独断,防范亲贵权臣,压制六国遗族,打压儒生舆论,却没想到被底层农民阶级推翻,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秦始皇的历史局限性。

0 阅读:3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