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衰草残云古战场,腥风吹血溅衣裳。尘沙一望三千里,惟见马头斜日黄。”
明人徐勃在他的诗中这样描述古战场:广袤无垠的荒原上,萧瑟的冷风席卷着残云,裹挟着枯枝败草,沙尘弥天,只能看到黄昏斜阳映照在战马上。
牧野之战时的古战场大概也是这般场景,作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这一战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
西周军队最终树起了胜利的旌旗,商朝将近六百年的统治在战火的飘摇中轰然倒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当时,周武王姬发率领伐纣大军直捣商朝都城朝歌,当他们即将抵达牧野时,商朝的主力军队却已经被商纣王帝辛调走应对东夷了。
因此,武王带领的伐纣联盟和西周大军,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大败商军于牧野。
面对距牧野不足500里的虎视眈眈的西周军队,商朝调离主力的这般行为又是因为什么?这背后的事实原委和始末细节究竟是怎样的呢?
01崇兵尚武的商王朝中国古代王朝往往在朝代初建和鼎盛时期推崇武力,如果有军功傍身,其人便会得到无上的尊重与殊荣。
这与王朝初期和鼎盛期的阶段特点有关,因为国家此时亟需稳固和发展,需要武将的地方不可谓不多:追击前朝余孽、开疆拓土等。
而在王朝行进至中后期时,“重武”的倾向又可能会转变为“重文”,甚至于是“重文”的同时进行“抑武”。
“盛极必衰”是古代王朝治乱兴衰的规律,鼎盛过后的中后期,国家的统治实力不复以往,军队力量削弱,文官的地位逐渐提升。
当然,也不排除一个朝代全程都尚文或尚武。
中国历史上,最为重文轻武的当属宋朝。而商朝,或许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大体上崇兵尚武的王朝。
商朝自建立起,每一任统治者都将武力征服作为拓展疆域宏图的首要手段,到商纣王帝辛时,更是重视扩展国土。
他曾率领商朝军队攻打东夷各部落,将疆域扩展延伸至江淮流域一带,使得商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诚然,重视军队实力、致力于武力征伐确实推动商朝收获了更为辽阔的疆土,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君主的威望。
但被商军连年的战马铁蹄碾过的,不仅仅是被攻破的异族和被镇压的方国,还有因穷兵黩武和残暴统治而日渐流失的民心。
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商朝已经失了民心,即便军事实力再成熟、疆域面积再宏大,又焉能真正得到天下呢?
夷方等部落在被商朝的战车一寸寸攻陷,商朝最终也被更得民心的西周军队一步步击败。
02殷商与东夷的征战商王朝以武立国,与东夷的仇怨可谓是由来已久,并不仅是帝辛朝时才产生矛盾。
东夷,本身的意思是指“东方的人”,在当时为中原对东部各部落的统一称呼。东夷人居于今天的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尤擅射箭之术。
早在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时期,就曾率军征讨过东夷,这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武丁的妻子妇好亦曾出战东夷。但此时东夷并未成为商朝作战的主要对象。
到了商纣王帝辛这一朝,商攻伐的主要目标从其他的方国和部落转移到了东夷。
《左传·昭公四年》中曾提及纣攻打东夷的原因,“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这句话是说纣当时在黎国举行狩猎活动,东夷乘机发起了针对殷商的叛乱。
东夷此举自然惹恼了帝辛,商朝晚期,东夷“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对殷商的威胁不容忽视,早已心存攻占东夷念头的商王帝辛又怎会放过此次出兵的时机?
因此,综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史料记载,商纣王将殷商主力调去攻打东夷,大概是对东夷日渐趋近的威胁的武力回应。
他应是想先彻底解决“渐居中土”的东夷,然后再专注于西周势力,避免陷入进退维谷、双方夹击的困境。
又或许,正如史学界有些观点说的那样,帝辛大举出征东夷,其实是为了转移当时已经非常激烈的国内矛盾。
彼时殷商君主统治残暴、社会矛盾尖锐、百姓怨声载道,此时对外出战其他方国部落,确乎是转移民众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总之,决意征伐东夷的帝辛派出了商朝的主力大军,浩浩汤汤地向东进发,商朝本就尚武,军队力量雄厚,与东夷作战更是出动了象队,最终取得了胜利。
东夷地图
但与东夷的连续作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仅没有转移商王朝本就存在的内部矛盾,还进一步激化了商纣王与商朝人民的矛盾、统治阶级与黎庶的矛盾。
正所谓“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获得百次胜利的纣王,终归还是守不住江山。
03牧野之战,一场注定的王朝更迭《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提到纣攻打东夷,评价是“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认为纣王身死国灭的原因,恰恰是商朝非常重视的对东夷的征战。
殷商军队的主力皆被用在了对夷的战争中,经过连续作战,元气业已大伤。
在商朝与东夷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西周武王采纳了姜子牙姜尚的提议,在殷商国内正处于空虚疲乏之时,率领伐纣联军进攻商朝都城朝歌。
此时,商纣王帝辛已经将商军中最强悍的主力调去了东夷战场,而西周大军已距牧野不足500里。
姜子牙
当时,商纣王只能将大量战俘和奴隶集结起来对抗西周军队的进攻,一方是残兵弱奴与商军非主力军队组成的“不义之师”,一方是士气正盛、各方响应的伐纣大军。
如此,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早已注定要进行朝代更迭、政权倾覆的战争。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在《诗经》中是这样形容牧野之战的。
与行将破灭、如将倾大厦般的殷商王朝不同的是,西周武王姬发举的是仁义之师,代表的是天下民心所向。
据史书记载,“戊午,师逾孟津。
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在牧野交战的关键时刻,商军的前哨临阵倒戈,商军被打得难以招架。
虽然帝辛派出了七十万人迎战西周,但其实力量很有限。
因为主力精锐已经被帝辛调去攻打东夷,他集结的由俘虏和奴隶组成的军队战力低下,战场上的前哨等兵士又大面积倒戈或逃跑,最终西周率领的诸侯联军还是大败商军于牧野。
牧野这一战对于西周来说意义非凡,推动历史走向了一个更为宏远的未来。延续近八百年统治的周王朝即将启动,礼乐兴盛、文明繁荣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纣王帝辛因何而败于武王姬发?是他与东夷的连年交战吗?
这确实使得商军在牧野与诸侯伐纣大军作战时无所依凭,最终惨败。但究其根本,这并非导致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
纣王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使得民心尽失、国祚难继,这才是商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古代君主常常自称的“顺应天命”,实际上就是顺应民心。而商纣王施暴政于人民,自然会被顺应民心的西周颠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古代王朝交替更迭的历史洪流中,永恒不变的真理。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牧野之战》——中国历史博物館.历史教学. 1960(07)
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个遗臭万年的君王,都在对外用兵,而且等于在赌国运。商在打东夷家被西岐偷了。秦末,秦朝南北方都有几十万精锐之师,但是却都没有平乱。隋朝几次攻打高句丽,国内世家门阀就开始切蛋糕了。这是不是说明,当时的几个昏君都意识到了,国家要经历大乱,先把外面的事情搞定呢?
纣王打东夷是真,但是总共记载的也就两次,而且距离纣王被灭有高达十五年的时间,所谓纣王主力在打东夷,完全就是现代不懂装懂键盘侠的意淫。
[笑着哭]关键是商被灭后,这个土地还是归商王,要是能忍住气,修养几代,我估计能灭周吧。[抠鼻]
成王败寇,输了的就是暴君[得瑟]
纣王真的昏庸无道吗?纣王的功绩后世无人记得,黑料倒是被传扬千年。
天之子战胜了他的叔叔——人王…
商周只有一战,偷袭首都,事后姜取商东征之地,商王哥微子启归宋地,孔子为后裔。母系大姓姬姜不可能是从属关系。从周史开始造假,每朝修史开端。捧周为了推儒教,历史脉络恰恰源于据说是老孔家尚书和独儒同期史记,从甲骨金文微言不断“完善”,出版权注定历史文献最大作用就是维统。
天子 上天之子
东夷也许是夏朝,商纣王做了商汤的事
东夷,本身的意思是指“东方的人”,在当时为中原对东部各部落的统一称呼。(商朝时候就有中原了吗?)
现代键盘侠看了两眼忽悠傻子的网文就在网上给各种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洗白。已举报内容虚假。
怎么不说是叛变了
纣王的叔叔微子叛变做内应才是纣王失败被杀的真正原因。
周武王带领八百诸侯在洛阳孟津会盟。在新乡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最后攻入鹤壁淇县。[呲牙笑]
帝辛认为内战丢了皇位,还是自己人当家。外患丢了就不知道多少年才拿回来,对比燕云十六州。但是万万没想到,姬家拿了江山不说,还把帝辛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暴君。取消活人殉葬,与人头祭祀就成了暴君?
P
因为这都是你在白日做梦
那时没专线,没蜂巢电话,如何交流?
作者南方人,不然地图南方不填上,南蛮二字
看完地图惊坐起,原来外敌是自己。我,我真的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