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12月30日,姜永帅《桃源何处——明代吴门绘画琐记》新书首发暨读者分享会在简素书房成功举办。
昨日下午,姑苏区护城河畔“八大城门”之一的相门古城墙跨年灯光秀精彩上演。而在距离不远仅百米之近的简素书房内,由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姜永帅携其《桃源何处——明代吴门绘画琐记》新书座谈会现场,一场以桃源和归隐为主题,探讨江南吴门绘画中仙境山水和传统的艺术沙龙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跨年前书房的最后一讲,简素书房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本次活动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系主任陈铮主持,特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康宁,安徽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董松,美术史独立学者田洪,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员、书画部主任刘晓峰,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主任宁方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照宇,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梁丽君,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军,苏州科技大学美术系主任朱骏益,青岛农林大学讲师阳泽宇,河南美术出版社丛书责编、安徽大学博士李东岳,苏州大学讲师徐昕等一批美术史文化研究学者共聚一堂,与会嘉宾各抒己见,现场氛围融洽。
《桃源何处——明代吴门绘画琐记》是艺术史学者姜永帅关于明代吴门绘画的新著。该书依据主题分为纪游交游、主题与图式、图与物、书画鉴定、研究综述等五个单元,集中呈现了作者近年来对吴门绘画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现场,姜永帅围绕《嘉万时期的仙山图像与观念》这一主旨,对图像结构、图式与相关母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该书所收录的文章,始终将“问题”放在首位,从具体的作品入手,既注重作品的风格、主题、象征含义等艺术史研究中经典问题的阐发,又注意到个案的具体性与历史的关联性,使一些被画史长期忽略或隐没在博物馆中的冷门画作焕发出新的内涵与生机。在深入展开美术史研究的同时,作者始终能够回到作品本位。其中《吴派研究六十年回顾》一文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吴派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学术背景,分析了海内外研究的不同阶段与现状,从七个方面对吴派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吴派研究空间进行了展望,体现了作者的视野与学术关怀。
姜永帅,现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曾在《美术研究》《新美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美术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绘画与视觉文化。
此次活动吸引了不少吴门画派的美术爱好者以及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的学生前来聆听。希望能够为更多热爱吴门绘画的艺术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更多元的路径参考,进一步窥探了解明代吴门“艺文生活”中艺术氛围的营造和对提高美育修养及有所裨益。(图文/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