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听民俗专家详解南昌人的“清明节”

中国江西网 2023-04-04 17:41:59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聊起清明,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总是很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的是追思,“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写的是愁情,“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则描摹出一幅明媚的春景图,人们“斗草踏青”,“万家竞奏新声”。

如今的清明,成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法定节假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以对先人的追思缅怀为主题的清明节,逐渐被赋予新的文化特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山野觅春的契机。而在江西南昌,也有着丰富有趣的清明习俗。南昌人的“清明节”是怎样的?4月4日,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邀请了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文化名家梅联华进行解读。

源于纪念介子推

南昌祭扫“前三后四”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但它最初也只是节气,能发展为传统节日,有着一段与“寒食节”的不解之缘。

记者了解到,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是为了纪念晋文公重耳的恩人介子推。

历史记载,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跟随晋文公逃亡十九年,以“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流芳后世。介子推隐居绵山时,晋文公烧山欲逼介子推入仕,却不料其抱树而死,衣襟上留下血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深感愧疚的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立庙祭祀,并下令这天要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由此而生。翌年,晋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只见坟前老柳树复活,柳枝青翠婆娑飘舞。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唐代寒食节出现了上坟、祭祖的习俗,还流传起烧纸钱、压钱的风俗。由于焚化纸钱与禁火习俗相悖,因此从宋代起祭扫的习俗已渐渐由寒食改为清明。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的很多习俗慢慢融入了清明。梅联华告诉记者,目前的清明节已经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主要民俗则为祭扫、吃冷食、踏青等,南昌祭扫时间为清明节前后,一般是“前三后四”。

清明吃冷食 南昌人钟爱“荠菜团子”

吃冷食是清明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梅联华介绍称,在江西鄱阳湖一带,有采艾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子就是“清明果”。《玉山县志》就提到:“米粉杂艾萌作果,谓之清明节果”。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人在清明会吃芥菜团子。“它以芥菜为原材料,与其他市、县区的选材和做法会有些不同,实际上也是寒食的一种,也成为南昌的特色小吃。”梅联华说,清明前后到南昌的万寿宫等老街区转转,就可以买到芥菜团子,人们将春天鲜嫩的荠菜搅拌成汁,与糯米粉均匀混合,搓成团子后用油煎,煎得里嫩外焦后出锅,放冷之后就成为一道独特的“清明美食”。

拥抱春光 踏青郊游成时尚

古人说:“忽见家家插杨柳 始知今日是清明。”梅联华也告诉记者,在自己小时候,清明时节南昌农村有插柳的习俗。“将柳枝折下,直接在水边的泥巴处插下去,过段时间去看,全部活了,这就叫作‘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枝逢春而荣,人也期盼暂时摆脱喧嚣的生活,回归大自然感受春光。梅联华说,早在古代的南昌,清明祭扫常与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明代,对于常年居家的妇女,清明是一年中难得能出游的日子。这时节,草木返青,芳菲竞放,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

久而久之,踏青郊游成为清明在扫墓之外、最重要的一个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尤为盛行。

伴随者踏青而来的,是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其最核心的元素也都是户外运动。万物复苏之际,人们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将烦恼抛在脑后,将情怀赋予山水,心灵得以平静,灵魂得到荡涤,乐山乐水,惬意十足。

专家谈“民俗变异”:清明是生与死的对话

采访中,梅联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清明发展数千年的民俗——从纯粹的扫墓,到加入踏青的元素,再到逐步演变成游玩、享受大自然和亲朋好友因祭祖而相聚,其中演绎的,正是清明风俗不断的变异过程。“就比如我家,祖坟在南昌,有亲戚在广州、北京发展,清明时就都回到南昌扫墓,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家族相聚的好日子。”

有人说,清明节是生与死的对话。梅联华也认为,生与死的亲情交流、生者的家族团聚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清明习俗中。正如梅联华所说,清明祭扫,是对逝者的情感表达;清明踏青,满目皆是春日的生机盎然,其中蕴含着的,是“放下悲痛,好好生活”的积极态度,更是一种“勿忘珍惜眼前人”的行动表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