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红楼梦》中用来渲染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和描述性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这一经典作品。曹雪芹用天才一样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诗一样的女子——林黛玉,从林黛玉的笔中,又诞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她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用诗词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多愁善感。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十分懂得孝顺父母,但是由于母亲早逝,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外婆家生活,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导致了黛玉十分敏感又自尊心特别强,同时又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这从她的大量诗词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
黛玉还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的形象,从小生活在良好家庭的她被娇惯长大,自身就有一种优越感,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特别强的自尊心。但是在进入贾府之后,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长有一双富贵眼,林黛玉究其根本也只是依靠着不太稳定的亲戚关系而在贾府得到一席之地的“不正经主子”。
随着林黛玉的一天天长大,她在听了别人的言论包括自己的认识之后,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自尊心特别强的她又不愿意去承认这一事实,她不甘于去接受和面对这样的命运,所以林黛玉极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用自己瘦小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她用血泪写出了一篇篇诗词,这在她的《葬花吟》和《五美吟》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如在《葬花吟》一诗中,整体来讲,这首诗并没有一味地哀伤幽怨,其中也寄托了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慨叹和自我认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二句就寄托了黛玉对现世的不满和对人世炎凉的气愤。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二句表达出对长期以来以极其冷酷的面貌对待自己的现实的一种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棹陷渠沟”二句则表现出当现实的处境与自己所幻想的世界相违背的时候,自身所坚持的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骨气和宣言。
一首《葬花吟》写出了林黛玉孤傲和不服输的强硬一面,也写出了其与这个污浊的现实决裂的豪迈气概,但也同时为其人生困境埋下了内在伏笔。
同时,黛玉身上还体现出自怨自艾与多愁善感的特质。黛玉虽然出生于大家庭,但是林家已经开始衰微,自幼就失去母亲的林黛玉缺少了很多的母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缺少了对礼教妇道的学习,虽然父亲为其请来了私塾先生,但是由于林黛玉身体自幼多病,所以对她也是疏于管教。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林黛玉就好像走了封建社会阴影的一个漏洞,形成了爱憎分明和我行我素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在很多种情况下是很难计较得失的,但是她又要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林黛玉身上就出现了自怨自艾和多愁善感的气质特点。
如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写道:“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作者的这首诗中,能够感受到黛玉在预感自己爱情的不幸时,所表现出的挣扎、摧残和痛苦。诸如此类的还有《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
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和宝钗都写过《柳絮词》。黛玉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词整体的感觉幽怨悱恻、凄美缠绵,每一句都是在借着“柳絮”抒写自己的内心愁苦、身世的飘零以及破碎的爱情。
而在宝钗的《柳絮词》里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的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与黛玉所作的词风格迥然不同,完全表现了沉醉于春意里的盎然情绪,也和宝钗工于心计、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本质是一致的。
但封建传统看重的是宝钗这样有着正规封建传统教育的女子,宝钗本身又是一个会周全、会心计的女子,虽然宝玉在情感上一再归属于黛玉,但是为了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封建家族是不会允许“宝黛之恋”的成功。
事实上对于宝玉婚姻择偶的选择,就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兴衰的严峻选择。所以在此情形下,黛玉作为有叛逆思想而又无权无势的女子,只能是封建家族与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白某观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