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们老了,我会给你们赡养费,你们病了,我也会请保姆照顾,但请你们不要来找我,不要打扰我,与你们联系会让我觉得不安全。
这是一个女儿对亲生父母说的话。
因为生活艰难,耿父耿母不得不把刚出生的女儿小耿交给姥姥照顾,所以小耿7岁以前是与姥姥生活在一起的。
对于小耿来说,活了24个年头,但只有与姥姥生活的那7年,才是幸福快乐的。
所以,对于爸妈“生活水平好了,就把她接回家”这件事,她心生怨意:“我跟姥姥过得好好的,你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分开?”
2.
在耿妈妈的眼中,女儿能跟姥姥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却对她心生排斥,也从不肯跟她说什么,这让她难受。
小耿说,她也尝试过与妈妈说心里话。只是妈妈脾气急,还没说上两句,就开始生气了。因为她的表现有负妈妈的期许,然后便是一顿骂。
而在女儿眼中,妈妈性格强势,从来不能跟她好好说话,不是嫌弃她,就是爱拿她与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比较,说她这不如人家,那也不如人家,没一样能比得上的。
小耿在妈妈的各种嫌弃中,只能眼泪汪汪地沉默。
而她的沉默又让耿妈觉得窝囊,所以说着说着就骂了起来,骂着骂着就开始抽她。
每一次打骂,耿妈都会把小耿之前的各种“错”挨个说上一遍。
其实耿妈在外人眼中的形象是分外和蔼可亲的。邻居都说她热心肠,性情爽朗,而来过小耿家里的同学都说小耿妈很和气。
只是小耿想不明,耿妈对所有的别人都那么好,为何对自己的女儿就那么“尖酸刻薄”呢。
这样的区别对待让小耿不甘心,很难受。她常常疑惑:“她为什么就没把那些好分我一点点呢?”
小耿想,是不是她哪哪哪都不好,是不是她哪哪哪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妈妈不喜欢她。
耿妈常跟她说,他们在外面受累都是为了她,所以小耿总想着如果没有她,父母就幸福了。
耿妈常跟她说,她学习好了,他们就什么都觉得好了,满足了。这让小耿压力好大。
这样的生活是压抑的,所以小耿总想逃离。她初中尝试过拿家里的钱去泡网吧,高中试过离家出走,想去打工赚钱。
因为她想独立,她认为如果自己能赚钱,妈妈就没办法再对她这样唠叨指责了。她害怕用爸妈的钱,每一次用爸妈的钱都有负罪感。
3.
大学毕业后,小耿想去上海工作,能离河北老家远一点,可是父母强烈反对。
最后,她在北京找了工作,离家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耿妈希望她能每天下班后回家,小耿拒绝。
她要在北京租房,她渴望一个人生活,想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那个家让她喘不过气来。
而在耿妈眼中,从出租房到公司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跟开车回家没多大区别,所以在耿妈觉得,闺女这是任性费钱。
耿妈要求女儿一个星期必须回一次家,她希望自家的姑娘能多回家,恋家。
可是每次回家,小耿都会被妈妈挑剔。
小耿觉得,在妈妈眼里,她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没一样是好的。
上了一周的班,到了周末,她便有些犯懒。可是“爱睡懒觉,懒得刷牙洗脸,没及时清理房间里的垃圾袋子”这些习惯让妈妈忍不了。耿妈便说她邋遢不讲究,丢女孩子的脸。
有一次,她早上起床上厕所,回房间后忘了反锁门,耿妈以为她晚上睡觉不关门插梢,便说她不自重不自爱。
她解释了,可耿妈没听进去,还是只顾着骂。
小耿一个月工资才七千多,这样的收入她觉得还可以,因为够她用了。
可父母都觉得她没上进心,因为做同样的行业,隔壁家的姑娘做了六七年,已经月收入四万多,而她做了两年了,才七千多,没个长进。
所以小耿老被父母提醒要上进,还常会被父母追问工作规划人生计划,可她却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如人,再努力也没用,没必要费劲。
这样的周末好难熬,也让小耿害怕,所以她一度减少回家的次数,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后来妈妈说过好多次要她多回家看看,她心软又改为每周回一次家。
可能因为焦虑吧,她变胖了,近140斤,同小区的阿姨还以为她怀孕了,妈妈听说后,便说她丢人现眼,要她赶紧减肥。
可她保证并努力减了20斤后,妈妈却说一点儿看不出来,压根没相信她会去减肥。
耿妈说因为她少时拿过家里的钱,所以不相信她的保证。
耿妈还说她土气没眼光,不会挑衣服,不会搭配。
听多了妈妈的唠叨,她只好穿耿妈买的衣服,可是耿妈还是觉得不好看,认为女儿一胖毁所有,糟蹋了她费心搭配的衣服。
4.
国庆长假时,小耿想提前一天回公司,耿妈不同意,两人吵了起来,耿妈又翻旧账,火气上来直接给了闺女两耳光。
小耿心灰意冷地回到北京后,直接把家里人的联系方式拉黑了,之后有一周联系不上,耿爸耿妈担心,要去公司看女儿。
小耿从亲朋那听说妈妈要来,非常害怕,一边赶紧辞职,一边与父母恢复联系。
她在微信里哀求父母放过她,别来找她了,无论他们的电话联系,还是他们的靠近,都让她觉得很不安全,她不知道如何是好,怀疑自己生病了,还向网络上的心理医生求助……
耿妈被女儿发的微信惊呆了,要女儿回家,一起商量该怎么办,可女儿很抵触与她相见……
最后,一家三口来到《第三调解室》。
镜头前,耿妈听着女儿的“控诉”,泪如雨下;耿爸红着眼睛叹气,说“管不了啦,不知道该怎么办”,而小耿同样不停地擦眼泪。
对于妈妈的泪流满面,小耿表现得十分冷漠。
耿妈满脸懊悔说会改,可小耿直接说不相信。
耿妈说,家里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小耿却说,平时还是少点联系。
调解老师问小耿:“如果父母老了病了向你求助,你会管吗?”
小耿斩钉截铁地说:“我会,他们生我养我,我肯定得赡养他们,但我只会给钱,请保姆照顾他们,别的我给不了。也请他们平日里如果没事,不要再联系我了。他们让我害怕,觉得不安全。”
小耿承认爸妈是爱她的,但她根本感受不到爱。
她觉得她不曾从父母上感受到爱的温度,所以也请父母别要她回以有温度的爱。
这样的场景,着实令人唏嘘。
因为生活艰难,耿父耿母在小耿的童年有过缺位,所以小耿对于父母亲的爱的感受是陌生的。但当他们把孩子接回来后,他们不懂得以温柔的走进孩子的心,只用严厉与唠叨催促孩子成长,所以孩子的心与他们愈来愈远。
5.
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父母的亲身陪伴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点是好的,可这种严厉,让爱没有温度,寒了孩子的心,也让她心生惶惑,茫然无措。
他们的每一次责骂,每一次敲打,哪怕耿妈说“从不敢用力打,怕伤了孩子”,可到底这些责骂与敲打还是如砌冰墙,渐渐高垒,把孩子的心与情感都给冰封严实了。
所以,小耿的性格内向,自卑,甚至有些自暴自弃,遇事容易想到“躲”,就如与父母的种种沟通,她要么沉默,要么远走,早就对与母亲的沟通不抱希望了。
她反感,抵触,觉得远离父母,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当对血缘的亲近生出反感与冷漠,如何还能去敬与爱?
耿妈的每一次嫌弃,都是在摧毁女儿小耿自信心;耿妈的每一次“攀比”,都是在挫伤女儿的自尊心。
只是,可能他们可能未曾细想过,孩子要感受过被尊重被爱护的好,才能学会自尊自爱,才会自信上进。
今日种种果,不过是旧日样样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需要时间,希望他们能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磨合吧。
有阳光有雨露,植物才能茁壮成长,而奖惩合理的积极的教育环境,才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