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内外媒体报道,中国和印度在8月底举行了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1次会议,两国的外交、国防、移民等部门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是继7月31日举行了第30此会议之后,时隔一个月再次举行的多部门联合会议,反映出中印之间为了解决边境事务开始加速进行协调。
(这是中印第30轮WMCC磋商的场景)
中国外交部在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声明中称,“双方同意加强对话与协商,照顾彼此的合理关切,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并且双方将“严格遵守与边境有关的协议”,并“早日翻开边境局势的新篇章”。印度外交部的在发表的声明中称,双方已经同意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加强沟通。
从双方声明的内容来看,除了都承诺加强联系,继续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进展。
印方提到的”外交和军事渠道“,反映了目前中印为解决边境问题而进行的两个渠道的交流机制。
外交渠道交流机制的正式名称是“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WMCC),最早是在2010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时提出的,第一轮外交会谈在2012年举行。
(这是网友制作的中印边境沟通机制按照时间排列的历次会议示意图)
外交渠道的会谈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加速进行,几乎每个月一次,但是很快因为疫情等原因放慢了脚步,改为数个月举行一次,在今年六月印度大选、莫迪获得连任之后,现在步伐继续加快,恢复了一个月一次。当然下个月是否还能按时进行,还有待观察;军事渠道的交流机制就是中印军长级会谈,是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才开始的,到今年2月份已经举行了21轮会谈,但从那时到现在,没有再举行新的会谈。
实际上在“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实施的同时,中印之间还有第三个交流渠道,即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但这个交流渠道在进行了22次之后,就被加勒万河谷冲突打断,至今未再举行过新的会晤,基本被中印军长级会谈取代。
中印军长级会谈也有半年的时间未再举行新的会谈,其核心原因是,中印军方已经达成协议从大部分对峙地区后撤,并且实施得很好,但印度方面坚持要求中方从天南河谷和典角曲两个地区后撤,这意味着要求中方撤离1千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方绝对不可能答应的,这导致中印军长级会谈已经没什么好谈的。
(中印军长级会谈已经有半年没再举行)
因此中印现在回到了WMCC的交流渠道继续沟通。
我方认为边境问题并不是中印关系的全部,双方完全能够在别的方面继续发展友好合作,但是印度政府的观点是“恢复和平与安宁、尊重实控线是双边关系恢复正常的重要基础”,言外之意是不解决边境问题、中方不从上述两个地区后撤,就别想恢复正常关系。
双方的矛盾短期内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虽然印度方面的态度十分顽固,但是从他们同意加速WMCC会议的行动可以看出,中印已经达成默契,边境问题不能闹大,不能直接武力对抗。
(在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被推翻前,孟加拉国内就爆发过多次“印度滚出去”游行示威)
不过这不意味着印度会改变对华政策的基调,以后中印的摩擦会在各种看不见硝烟的领域继续进行,比如经济竞争和外交竞争。这种态势的背后,显示了印度总理莫迪的无奈,虽然他赢得了第三个任期,但是很明显的是,美国加大了对他的“敲打”。
在经济上,被认为是莫迪及其印人党幕后金主的阿达尼集团再次被美国华尔街做空机构兴登堡狙击,矛头直指阿达尼和印度证监会主席“有染”。
这是兴登堡与阿达尼集团的第二次对峙,去年兴登堡公司已经通过一份报告造成阿达尼集团的股票大跌;在政治上,莫迪面临反对派国大党拉胡尔.甘地的挑战;
在外交和战略上,亲印的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被学生运动推翻,逃往印度政治避难,这是印度在南亚遭受的沉重打击。
(印度在中印边境的摩擦中,很难占得便宜,更多是消耗自身资源)
美西方向莫迪施压的目标,就是让印度切断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加入西方阵营,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并且继续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对抗。从莫迪政府目前的表现来看,他尚未屈服于美国,至于未来能不能挺住,就看他的“造化”了。
很显然,印度已经感受到中国不是首要对手,继续在北部边境上和解放军对峙,只会加大消耗,占不到半点便宜,因此印度方面态度有软化,也是迫于现实压力做出的务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