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券商寒冬重压裁员降薪止损保壳

吹哨先森 2024-05-01 08:25:12

经过一年多的资本市场寒冬,中国证券行业在2023年继续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为应对营收大幅下滑、盈利能力遭重创的窘境,行业龙头券商们在今年上半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其中包括了骨干员工大幅减薪、普职人员工资递延发放、严控招聘和加大裁员力度等。

数据显示,申万证券、海通证券等龙头券商上半年营收同比均暴跌逾20%,而净利润跌幅更是高达50%以上。这引发了各大券商的止血,其中最猛烈的一轮就是对员工薪酬的严厉压缩。

降薪幅度之大 "破天荒"

以申万证券为例,该公司在3月下旬公告称,自4月1日起将骨干核心员工年薪普遍降低25%,高管及其他管理人员更是被腰斩薪酬。同时对普职员工采取阶梯式扣减工资,最高扣减30%。申万表示,这是为了渡过难关、确保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事实上,申万并非一家之绝。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近20家券商先后出台过不同程度的降薪令,其中包括地区龙头券商如广发证券、广州证券、华泰证券等。而针对骨干和高管员工的降薪力度,普遍都在20%-30%之间,比去年年终奖金遭重创时的情况更加严峻。

"去年奖金虽然砍了四成,但那只是业绩不佳的一次性惩罚。今年如此大规模的降薪,事实上已经是重新定义了全行业的薪酬水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内部人士说。

业内人士分析,受行业持续低迷影响,券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能力正逐步减弱。因此通过降薪、延薪、扩大薪酬浮动比例等手段压缩成本,已经成为目前几乎所有券商不得不采取的"温柔杀手锏"。

同时,裁员、暂时性停招等 "减耗" 举措在行业内已经癌变。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小券商的员工人数同比下降超过10%,不乏有券商的人手缩减了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家券商也进一步收紧了裁员政策。

被迫"瘦身"中暴露的隐患

种种降本增效措施,无疑是建立在维持公司生存的压力之下。剧降收入加之巨额刚性成本支出下,券商唯有通过压缩人力资本开支"扛过去"。然而,过度缩紧裤腰带、大规模裁员和降薪,也暴露出行业内部正在酝酿的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是引发骨干人才流失的危险。证券行业一直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优秀的投行、研究和销售人员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大幅降薪和缩减岗位,无异于对人才的"逼迫"。如果薪酬吸引力持续下降,大量中坚力量一旦离场,将会造成整个行业的中长期发展遭受沉重打击。

其次,过度精简和压缩开支,或将影响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服务主力军,在为企业融资、投资者理财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降本渠道持续收窄,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受挫。

再次,降薪降薪政策也带来了员工队伍内部矛盾加剧的隐患。一些基层和中层员工反映,在此轮降薪行动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遭到质疑,加上从前几年的大量加班加点,积攒了不少负能量。如果这股不满情绪被进一步放大,将进一步打击团队凝聚力。

总的来说,虽然证券行业目前的确面临着艰难的资本寒冬,但券商的这些自救措施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券商需要在确保生存的同时,也要留足足够的发展动能,防止"救火"失策,陷入更大的困境。

行业新格局呼之欲出

在同曲同工降薪止血的大背景下,中国证券业的新一轮格局重塑也正悄然展开。

首先是头部券商通过本轮裁员降薪,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身的领先地位。统计数据显示,行业前十券商在裁员和降薪力度上远超中小券商,成本优化效果更为显著。比如上半年,头部券商营收和净利润的降幅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次,优胜劣汰加剧是大势所趋。此轮寒冬重创了不少中小券商的生存基础,加之不堪重荷的人力成本,迫使它们不得不进一步做掉非核心业务,甚至有被大型券商并购重组的可能性。

再次,许多大型综合性券商正在顺应大势,向科技驱动转型发力。在裁员降薪之外,包括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期望通过金融科技来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行业分析师表示:"证券行业告别了过去单纯依赖传统通道业务就可高薪酬的时代。未来,业务创新和科技转型将成为决定券商命运的关键因素。寒冬或将重新洗牌,亟需转型创新者方能取胜。"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券商们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不过,危机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只有主动拥抱变革,从人力资源优化、业务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着手,中国证券业的春天,才可能尽早再现希望的曙光。

0 阅读:241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