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查哈阳农场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塑才工程和产业引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一群懂农业、精技术、有文化的老党员、新青年、老把式,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查哈阳农场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逐梦前行。
“老党员”毕生奉献培育良种
走进农场的水稻良种研发繁育园区,金灿灿的水稻在微风中随风摆动,犹如金色的海洋,各个品系标志牌依次展开。记者看到了已经退休仍在农场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的宋丽芬,她高兴地说“我们眼前这片地2004年划为场农业科研所作为水稻实验基地,初衷是为确保农户引进良种种植安全进行跨区实验,精准找到适合我们这个积温带种植的种子。”
在水稻成熟的时期,她仍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像守护孩子成长一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
“科技创新是我永远的追求,我要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农场的科研事业。”这是宋丽芬从参加工作以来的铮铮誓言,她言出必行、铭记于心。从参加工作的专业不对口到现在成为育种行家,30余年的寒来暑往,她外出学习、南下求教、调研走访、研究探索,在水稻的育种、防病、灭草、促早熟一系列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使许多种植户都享受了技术的红利。
宋丽芬常说:“技术服务是我的责任,要让所有农户都享受技术的红利。”早在2004年的时候,她就创办了农场第一家植物医院,为广大种植户无偿提供病虫草害的诊断、药剂配方和种地技术咨询等多项的技术农业服务。
2010年,农场与袁隆平院士的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后,她为了尽早研究出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好、高产的稻种,每年秋收过后就会带着科研的种子从北方飞到南方,通过了一年顶两年的科研方式,来缩短研发的时间。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天稻261”通过了黑龙江农垦总局水稻品种审定,“寒稻79”、“寒稻13”通过了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审定。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后,为农场带来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2022年,农场成立以宋丽芬的命名的田间服务站,通过建立技术能手,充实壮大服务站队伍,建立了抖音服务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媒体方式宣讲农业技术,将农业服务直接做到田间地头。
30余年,宋丽芬带领团队人员不断探索实践,从开始的水稻良种繁育到适合第三积温带种植的粥米品种......他们推陈出新,已经打造出了一条集“产、学、研、育、繁、推”于一体的种子产业链,为做强、做大良种产业基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青年”用笔绘就机械蓝图
在海洋管理区,一提起卢涵大家都夸赞她是一位厉害的90后创业女青年。在2017年,由于家庭的变故,年仅22岁的她接手农机公司。从刚接手时,面对一堆“铁疙瘩”无从下手,到农场工会以回场创业大学生卢涵作为领军人物创办的卢涵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携手创新创业,共享品质生活”为宗旨,以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中心,以齐齐哈尔农垦红星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创团队为基础,以凝聚团队创新创业、提升职工技能、引导农场职工享受品质生活为己任,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团队竞技、职工团建等活动,助力企业发展,培育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取得了显著成效。
卢涵的机械蓝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原本学习油画专业的她,放下画笔、戴上手套、穿上肥大的工装,一头钻进了机械厂,刚开始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她找来农业机械基础理论书籍,起早贪黑学习,理解不了的内容就去网上查,查不到再去请教老师傅。白天,要么自己操作机车进行实践,要么跟着售后人员跑服务,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提升自己,渐渐的她已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恰到好处。2018年,卢涵更倾向于向垦区销售农机具,开始到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等地展示推广自主研发的割晒机。同时还借着快手、抖音等网络直播的快车,拍段子、发视频在线上推广机具,销售区域覆盖内蒙古、新疆、拉萨、黑龙江东部、湖北、河南等地。同年,销售割晒机500台,创造利润价值1000余万元。
2020年秋季,农场受两次台风的侵袭和秋季多雨等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农作物大量倒伏,泥泞的地理环境拖拉机无法下地作业,这种情况只有履带式收割机能下去地,作为北大荒的第三代,作为在农场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私营企业之一,她利用自己机械厂改装机械的优势来回馈农场的职工群众。她主动联系购机户,带着技术团队到有履带式收割机的农户家中,现场制定改装方案,60多名师傅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改装机械,共改装130多台履带式收割机配套的倒伏王割晒机,累计为农户节约资金2340万元。
经过多年改进的全液压自走式割晒机4SX-5000自2016年到现在累计销售量达2400台,在同类产品中全国销量第一。
“老把式”种植新模式增效益
眼下正是大豆进入成熟的关键时期,幸福之路管理区的规模家庭农场场长王厚民脸上洋溢着喜悦,这还没秋收,他为啥这么开心?喜悦源自新的种植模式带给他的希望,带给他和职工群众真真正正的效益。
王厚民地地道道的查哈阳人,幸福之路管理区首位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像这样的家庭农场场长,全场一共有近500人。这几年,在他的带领下,规模家庭农场成员产量增收、腰包增厚,他是大家公认的种地“老把式”。回忆当时当选职工家庭农场场长时的情景,王厚民说:“以前,我是以合作社的旱田经营模式,种植面积小,好管理。现在有后加入职工,会不会存在老观念自己顾自己,种植过程中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我这心里没底,真怕像以前一样变成‘大锅饭’。可是当看到管理区的监督机制,管理人员的干事劲头,为我们提供各种帮助,也就逐渐打消了疑虑。”
但新种植模式的运行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一系列问题接连出现,王厚民和管理区党员干部、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一一向种植户解释,一项项制度逐步细化,一个个问题陆续解决。2022年,规模家庭农场实施的第一年,老百姓就见到成效。规模家庭农场成员每垧地较往年增产4000斤左右,产量创下了管理区玉米大面积平均单产历史最高记录,获得经济效益的职工都拍手称赞。
2023年地还没种,幸福之路管理区规模家庭农场的粮食就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抱团销售出去了。那一年的大豆每垧地多卖3036元,玉米平均单产每垧12.5吨,这是散户传统种植模式不敢比的。新型种植模式不仅让职工群众省时、省人力,更重要的是增收增效益。
几年来,以宋丽芬、卢涵、王厚民等为代表的“新农人”扎根乡村,他们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在农场的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尽情施展才华,让广袤大地上不断奔涌新希望。(张盈 苑少华)
来源:查哈阳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