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轩凌小土豆 2023-05-03 12:09:45

标题:毛主席在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对新中国有着杰出贡献,对我们很多代人有着深远影响的毛主席,很难用一句话简单的加以概括,因为他为革命事业做的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也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很多,为了新中国,他顾不上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亲人,还有他自己。

1939年,毛主席46岁了,因为长期的战争和陕北生活环境的艰苦,毛主席的健康身体被损害了。可是,即便身处艰难困苦中,毛主席还是一边紧张的进行着工作,处理繁杂的问题,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毛主席一边还坚持着理论研究,因为他要将自己发现的,看到的,得出的正确的理论知识,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让更多的人收益。

所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便成为了毛主席的家常便饭。

曾经采访过毛主席的美国作家斯特林对毛主席是这样描写的:

“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因为斯特林采访过毛主席,所以对毛主席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追求实事求是的毛主席也并没有因为有外国记者的采访而需要弄虚作假,毛主席始终秉持的是,坦诚,谦逊,稳重,落落大方。

当时毛主席住的地方有多简陋呢?

毛主席在延安时,住在杨家岭的两间窑洞里,稍微里面的一间是毛主席的寝室,里面只有一张木床,一个小小的木方凳,一只木箱子。

外面的一间是毛主席的办公场所,这里的摆设也很简单,一个旧旧的书架,一张旧旧的方桌,是毛主席的办公桌,还有一些小方凳,当有同志进来汇报工作或者是一起商讨工作事宜时,这几个小方凳就派上了用场。

和很多在白天忙碌的人不同,毛主席习惯在夜里工作,工作到天快要亮的时候,毛主席才会去睡觉。可是,等到早上10点左右,毛主席就又起来继续工作了。可见,毛主席的睡眠时间,远远达不到今天很多专家学者所提倡的8小时。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的工作十分繁重且复杂,每当他感觉到疲劳时,就会拿出镇尺,用力的握几下来舒缓手关节,就当做是进行了片刻的休息。

在这里,关于“镇尺”,很多人可能也会像我一样产生疑问:镇尺是什么?所以我去查了一下,得出这样的结论:

用铜、铁、玉石等做成的条尺样压纸文具。

毛主席当时在延安的镇尺,所使用的材料是铁条。刚刚去搜了一下,很多线上店铺也有在售,样子精美,材质不一,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塑料制品,很少是铁制品。

其实想来很是心酸,作为十多年的红军领袖,国际上的知名人物,当时的毛主席所使用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却不及今天的我们普通老百姓所能够拥有的。

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创作能力和环境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毛主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仍然可以创作出许许多多的文章和热血沸腾的诗词,而今天生活在优渥环境下的我们,却难以创作出多少值得认可的作品。

要知道,当时尽管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毛主席仍然作出了非常多的相当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章。比如,令他名声大噪的《论持久战》,就是出自这个时期。

当时给毛主席当保卫参谋的蒋泽民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毛泽东写文章是非常辛苦的。延安地区没有电,夜晚毛泽东写文章时点两根蜡烛照明,烛光昏暗而又跳动,很影响视力,容易使眼睛疲劳。毛泽东写累了,就揉揉酸胀的双眼,再继续写,一夜之后,他的脸上沾了一层烟尘。”

能够想象吗?那么多今天读起来无比卓越的文章、理论、诗词,毛主席是在没有电灯,靠着光线不均的蜡烛进行创作的。

想起2008年家乡发生地震(比较小,没有造成伤亡),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住在政府发来的帐篷里,由于电路中断,父亲用一个废弃的油漆罐头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灯”,里边装的应该是柴油,那时年幼的弟弟和我一起就着那个忽明忽暗的灯光做作业。

第二天起来,鼻子里充斥的都是黑乎乎的东西,有时弟弟的眉毛不小心会被烧掉一小部分,每每此时,看着弟弟潦草不均的眉毛就忍不住笑起来,可父亲和母亲见状却满是心疼。

我不理解,明明很搞笑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却会难受呢?后来的很多年后,我也终于懂得了。

那时候因为地震,学校停课了一个月左右,弟弟和我高兴不已,却不知道父亲和母亲看着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才好不容易盖起的瓦房,被撕裂开了很大的缝,不知道又要浪费掉多少时日和财力,可当时的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了。

看着庄稼地里的粮食已经成熟,却没有可以储存的地方,四处乱窜的鸡和骡子,还有一直呼呼大睡的几头胖猪,还有去年储存下来用来过冬的粮食……可能会因为余震的再次来袭,将辛苦大半辈子的努力,毁掉所有,而你却对此无计可施。

那种无声的压力和难受,很多年后我才懂得。那时候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打气说:家人平安健康就好。那种无助中伴随着努力说服自己减轻担忧的自愈力,是显得多么的重要又那么的无力。

那年,父亲和母亲都还不到四十岁,却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面对不谙世事的我们姐弟时,却仍然微笑着藏下所有的难受和无助。

所以,今天读到关于毛主席在延安的艰苦日子时,总会想起很多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我们生活条件虽然没有现在的好,可仍然觉得很幸运,因为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因为父辈们的英勇,我们有幸不用经历战乱,不用面对枪林弹雨,暗无天日的日子,我们只需要过好当下,努力生活。

甚至我们今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要比当时的毛主席他们在延安那段时期的生活水平要高很多,很多。

毛主席的写作习惯

纵使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毛主席创造出的作品却一直非常的优质,这恐怕要归功于他特别的写作习惯。

据毛主席的保卫参谋回忆:

“毛泽东写文章用的是毛笔。写前打好腹稿,然后挥笔而就,疾书成文。他写东西时,桌子上一般不放书籍和报纸,不参照别人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下笔如有神”,可这个“神”却是经过了在心底几番准备,几番酝酿,几番琢磨,才成就了在保卫参谋眼中的“挥笔而就,疾书成文”。

当然,从另一个侧面也从毛主席的写作习惯中体现出了他一直在竭力提倡的”独立自主“,他在创作时也不愿意依赖别人的成果,哪怕只是书籍和报纸,他都不愿意去参考,足以可见毛主席的特立独行,又在他的挥笔而就,疾书成文中体现了他浓厚的知识储备。

毛主席的保卫参谋还说:

“他埋头书写很长一段时间后,往往要停下笔休息几分钟,或者点燃一支烟吸,或者站起来,到门外的空场上走一走。如果他表情是平静的,面带微笑,和我们或公务员唠几句嗑,那么,他已经完成一部分文稿了。”

在此,可以看到毛主席哪怕在艰苦环境下创作,也仍然尽可能的实现了“劳逸结合”,否则,他那么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让身体吃不消,而此时46岁的毛主席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起年轻时候的他,确实因为工作和环境损伤了很多。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创作是一种脑力活,可当真正进入创作会发现,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体力活,拼的还是耐力。

保卫参谋还说:

“毛泽东写好文章,有的进行反复修改后,让我们送给中央首长传阅,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都要送给朱德看,政治方面的文章送给王稼祥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后,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他再一次修改。”

对于毛主席的文章来说,我个人认为毛主席的这个品质是最难能可贵的。试想一下,当时的毛主席已经是非常出色的领导人了,而且在国际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凭借着多少次将红军从绝境中拯救出来,从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指挥权和威信力。

当日本大肆侵略,国土在不断沦陷,很多人支持起了“速亡论”;而得知国民党的二百多万大军在整装待发时,很多人崩出了“速胜论”,可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迷茫的人不知道该支持哪一种主张时,毛主席甩出了《论持久战》,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充满希望,心潮澎湃。

而毛主席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一步步将红军队伍壮大,又凭借着过硬的文学底蕴和卓越眼光,一次次将民众从迷茫深渊里拉到清醒世界,作为红军领袖,作为中共中央的负责人,他本有骄傲的资本,有咄咄逼人的才气,可他仍然选择谦逊,选择了低调,内敛。

他始终秉持着少数服从多数,秉持着有礼,有节,哪怕作为红军的领袖,他仍然坚持着一个农民孩子的秉性:朴实,真诚,坦荡。

他的文章,他的理论知识,他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只要是他认为有益于革命,有益于他人的,他绝不吝啬,也绝不故步自封,仍然秉持着开放的态度,拥抱每一种新思想的碰撞。

所以,他愿意把自己的文章交给组织,交给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审阅,一起讨论,进而一改再改,直到最后的心满意足。

毛主席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巨大的理论创造?

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所著的关于他的传记里,写得朴实且有力:

一方面因为他始终立足于无限丰富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他认识上的每一步深化,都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生活中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来源于反复地同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从来不作那种脱离实际的个人冥思苦想;另一方面在于他勤奋地刻苦地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毛主席有多用功呢?

经过日积月累的习惯,毛主席说他自己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这样的:

“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读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可以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争论和批判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

读书时,老师的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四个字:“重者恒重”,在毛主席的博览群书中,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并将其学以致用,哪怕在后来的各种阶段中,毛主席仍然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做反复总结并加以实用。

后来,毛主席还曾对曾志说:“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足可见毛主席有多么的用心,也可见这些书籍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今天,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却很难再有耐心去读完厚厚的一本书,甚至在短视频快速兴起后,我们已经似乎对一篇较长的文章都失去了读下去的专注力。

以前,能够接触到的课外书很少很少,所以有机会读到一本课外书,都会争分夺秒仔细读完它,书中觉得很好的句子和段落,还会认认真真摘抄下来,抽空翻翻,甚至会读上一遍又一遍,做到牢记于心。

如今,各类书籍近在咫尺,触手可得,各种资讯扑面而来,可却没有了当初那种心境和耐心。可是,我们都很清楚:色彩缤纷的短视频和影视剧能够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如一本书所承载的。

所以今天,你会发现,我们看似拥有了很多,比如各种各样的热点新闻,各类娱乐话题,各种短视频带来的快乐,可慢慢的却发现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专注力,失去了看云卷云舒,观一朵小花的简单和纯粹。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想在2023年春天的尾声里,在夏天到来的时候,推荐一本书给大家:《毛泽东传》(中央文献研究室所著),它很厚,但它优质的内容,值得你花上一整年的时间去用心阅读。

0 阅读:4

轩凌小土豆

简介:喜欢历史的90后